庞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庞姓在玉林市辖区内户籍人口为人。
庞氏庞氏渊源2.出自高阳氏,为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此说法见袁义达、邱家儒著《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所记述:“庞姓第一支出自高阳氏。相传在高阳氏颛顼时代,有八大才子,其一称庞降,亦称庞江,其后有庞氏。其实,高阳氏时代的才子是当时影响的八人大氏族,均属于高阳氏联盟,庞氏族应是庞降氏族中的一个分支,为擅长建造高屋的群体,庞氏族早期的活动地域可能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后来南下越过长江进入衡阳以东,高阳氏的庞氏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历史。”3.相传襄阳有富盛,好为高屋,乡党引以为荣,称之为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4.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或少数民族固有姓氏。此说法见《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满族人中有庞姓,世居盖州;清满族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姓。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姓始祖发祥于今陕西兴平,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西汉有杜陵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的庞姓名人达十多人。魏晋前,庞姓人已分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时蜀有谋臣庞统,魏有庞德。西晋至南北朝,庞姓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南阳、南安、谯郡和始平郡望四大郡望,人丁兴旺,俊才涌现。隋唐之际,大量的庞姓人离开四大望郡的故里,向四周扩散,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庞姓人的身影,这个时候广西博白已发现有庞姓人居住的村庄。宋元时期,中原战乱,庞姓避居南迁,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江西吉水县庞靖江迁广西,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明朝初年,庞姓向东南和西南迁徙,广西陆川县泗里庞姓,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广东化州木贤村迁来,贤才辈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之时,在湖北、湖南的庞姓有的入迁四川以至云贵等省,还有的渡海迁徙台湾,进而播迁海外。
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西、山东为多,此两省之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42%。
庞孝泰纪念堂坐落在博白县亚山镇同村庞羊腰岭,占地28亩,十节龙、九曲水汇集,气势不凡。每年九月初八日,全国各地的庞姓族人都会纷纷前来参观祭拜。
得姓始祖毕公高像。
庞氏图腾庞氏图腾。
庞氏家训凡人百艺好随身,门中莫去亲。
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
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
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
一样生人几样心,一般茶饭几般人。
同时天光同时夜,几人富贵几人贫。
君子贫时有礼义,小人乍富便欺贫。
东海龙王常在世,得时休笑失时人。
大家忍耐和同过,知他谁是百年人。
语言习俗玉林庞姓族人日常所操语言为居住地方言,主要有两种:一是汉语粤方言桂东南次方言,俗称土白话或本地话;二是客家方言即客家话。
主要宗支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庞孝泰支系发源于陕西始平。隋朝末年庞孝泰先祖来到博白繁衍生息,庞孝泰后裔人丁兴旺,才俊续现。庞姓迁徙博白县的共有3大宗支和10多个分支,分布于全县的25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人口约有20万。除博白外,我国广西玉林、合浦、陆川、岑溪、宁明等市、县和香港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都有庞孝泰子孙分播。
庞靖江支系发源于江西吉水。宋朝宝祐年间庞靖江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瓦子岗白竹社,以明经博士特授鬱林教谕,到鬱林任学正。庞靖江后裔最早居住在鬱林州城南桥竹尾村,有三子:彦初、彦忠、彦信。庞靖江后裔在760年间螽斯振振,瓜瓞绵绵,至今30多代,人丁播发20多万,主要居住在玉林五属,及玉林周边贵港、桂平、灵山、浦北等市、县280多个村庄。
庞善政支系发源于湖北襄阳。庞善政是宋名相山东成武庞藉公之裔孙,南宋丙戍年到广东南海任职,初居南海县叠滘随沙村,后迁居化州良光镇木贤村。善政公精通堪舆,后代得其堪点受益,子孙众多,代代有贤。自明洪武年间起,善政公后裔不断往广西迁移,第5代孙天任公迁往廉州,天麟公迁往陆川;第十代后裔有迁防城,有迁钦州,有迁博白,有迁兴业的,形成了广西庞善政公支系。善政公在广西各地后裔超过10万人,与孝泰公支系、靖江公支系构成广西庞姓三大支系。
庞曰填支系发源广东南海。容县庞姓始祖曰填公,自明朝武宗年间从广东省南海县叠滘村“白石社”迁徙广西容县思里陀村“关塘社”,繁衍20世,约500年,分布在容县15个村庄,近6000人。有分支迁徙陆川、桂平、北流、平南和泰国的勿洞府等地。
庞士龙支系发源于山东兖州。庞士龙字子翱,号见田,生于宋理宗淳祐二年,原籍山东省兖州府滋阳县乔木石字庄,后裔迁入北流新圩湴垌、木棉坡、南胜等村,居住北流山围、白马等乡镇,亦有从玉林迁来的庞靖江支系和从陆川迁来的庞天麟支系后裔定居北流,并有从北流再迁容县、桂平等居住者。
本姓人自评大容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一脉西来,提携了南流江,向南方的碧波银浪奔去。这是中国南方最具个性的山和最有特色的河。玉林庞氏族群,就是在这样的地域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家族名人庞孝泰,祖籍河南偃师,广西博白县人。唐武德甲申科举人,唐贞观丁亥科进士。在唐军平定岭南的战斗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被授为卫将军。唐武德二年,随苏定芳、程名振等出征高丽,初建功勋。贞观壬寅年,太宗御驾亲征,授孝泰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龙朔元年,孝泰率岭南兵三伐高丽,直逼蛇水,大获全胜,庞孝泰乘胜追击,手杀数十人,终因援兵不至,寡不敌众,捐躯尽忠。
庞孝泰像。
庞屿,字石洲,号颇亭,广西陆川泗里人。举人出身,官至广东按察使、布政使。历任广东镇平、归善、番禺、梅县等县知县,广州府理猺同知、代韶州知府,廉州、广州知府、惠潮嘉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雷琼兵备道、两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布政使,政绩颇佳,口碑甚好。他有矫世变俗之志,在县、州中关心农事,注意改革吏治,革除弊政陋规,不畏权贵,敢于惩治贪赃,积极督修水利,并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放粮赈灾,从而使农民避免了高利贷盘剥,也因此获得了勤政爱民的声誉。清朝乾隆皇帝曾称许庞屿办事干练、公正、清廉。
庞大恩,字泽普,参加革命后改名吴永康,广西兴业县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19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1926年回国后在上海党中央机关、江苏省委工作。1932年夏,由党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后随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边地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四方面军总部秘书、通江县委书记、川陕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川康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参加长征,1937年3月,在甘肃张掖祁连山中对敌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庞大恩像。
崛起于南流江畔瓜瓞延绵,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南流江畔庞姓崛起据《博白县志》记载,东晋时,南流江畔的绿珠村一带已有庞姓人居住。庞姓人南迁广西,与东汉时期的军事行动有关。其时,东汉名将马援挥师南下,水陆并进,水路经玉州、博白、合浦的南流江出海,跨海进军交趾。汉时博白、合浦的南流江沿岸物产丰富,是马援安营扎寨、屯兵休整之地。马援征交趾虽然只有四年时间,却不单单是取得征交趾战争的胜利,而且因为这一次战争需要,动员了大量北方汉族人迁徙广西戊边守土,与百越各族人共同生活,甚至通婚繁衍后代。庞姓人何时来到广西,在这一时期里也找到了答案。马援征交趾结束后,在广西博白南流江畔绿萝村,有庞家女子嫁到附近梁家,生下一个旷世美女,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传说记载。这位美女名叫梁绿珠,亦叫绿珠女,公元268年生于博白双凤绿萝村,母亲庞氏,40多岁才生下绿珠,绿珠自小天生丽质,娇媚无比,能歌善舞,姿倾南国。后来西晋历史上发生的一连串“珠还合浦”“金屋藏娇”“梦断金谷园”的故事都与她有关。
博白县地理位置在今天已经看不出是战略要地了,但在古代,可是岭南的军事要塞,中原人到海南、交趾,必须经这条水路从长江到湘江过灵渠到漓江、西江,顺容县绣江上到北流圭江,再往玉林南流江南下博白,到合浦出海。历史上“珠还合浦”就是经这条水路把南珠源源不断地向北水运奉贡朝廷,震惊古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也是在合浦沿海一带,玉林、博白则是其中的重要节点。博白有几百年前旧族谱这样叙述:“太始祖始平郡寓博邑住居绿珠寨承业由今二十代……”说明汉朝时就有庞姓人从始平郡直接移居博白绿珠村居住了。这是庞姓进入广西有记载的第一支,至今有1800年的历史了。
之后,由于中原一带战乱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有些人迁入广西后,在当地成为望族。如博白庞姓庞孝泰先祖隋末就从中原奉旨而来,率兵到岭南一带剿乱后迁到广西博白柯木堡居住,是广西史志记载以来庞姓人又一支迁徙到博白的支系,已有1436年历史了。
现在博白庞姓人口已有20多万人,是全国庞姓人第一居住大县。其他支系庞姓人入迁玉林后,也大都分布在玉州、北流、兴业、陆川、容县等南流江两岸。一千多年来,玉林庞姓在南流江畔繁衍生息,甚至沿着南流江走向了蔚蓝色的海洋,瓜瓞延绵,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武将强国兴邦济世庞姓是春秋战国时中国五大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庞姓人英才辈出,涌起如云,为强国兴邦立下了不世功勋。如战国时魏国将军庞涓,与孙膑为同学,两人多次斗智。三国时有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凤雏庞统,魏黄门吏部郎庞山民;曹操手下庞德,助曹仁攻关羽;庞统的叔父庞德公,躬耕不仕,采药鹿门山。唐时庞坚,以长史守颍川,拒安禄山叛军,粮尽援绝,被俘后活活冻死;庞勋于唐末率戍卒起义,被推为天册将军。宋时庞籍官至宰相,后经罢斥,又起为太子太保;还有以开边为己任,前后在西南二十年的庞恭孙等。
明清时期陆川庞氏不仅读书为宦者较多,大富人家也不少。他们致富后不忘兴学,由各房捐款聘请先生,兴办私塾,让庞姓子孙就读,有一些庞姓族人的亲戚也来就读,如泗里奎峰岭的聚奎楼、老城肚的书房屋、平乐松木根的书房等都是当年庞姓子弟读书的地方。由于有这样的读书环境,陆川庞姓人的家庭生活状况不管如何,都会有读书出仕的机会,也是从这些地方走出了不少庞姓官宦,他们在外出做官时,不忘兴学育人使命,在当地兴办学馆,治学育人。如陆川籍庞星亭在福建邵武府任职初期,发现当地虽然有不少学子相当勤奋,但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每次大考能登科甲的都不多,因此庞星亭筹资在当地兴办学馆,设立奖学制度,挑选属地内较有才华的学子进行专门授课,为学子门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了一种读书的氛围,使当地学子先后中进士的就有十几人之多,很得当地人的尊崇。他退职回乡后也不持势,始终与乡闾和睦相处,得到了当朝的嘉奖,并下旨以“闽省名宦,粤西乡贤”建祠崇祀。当年祭祀庞星亭的祠叫“乡贤祠”,其事迹载入《陆川县志》《广西通志》。
主编:宋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