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十大将(红军时期的军团长,幸存者大将起底,萧克将军为何是例外?)

时间:2024-02-29 16:10:04阅读:

十大将(红军时期的军团长,幸存者大将起底,萧克将军为何是例外?)

萧克资历颇深,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红军时期10大军团的军团长,幸存者至少是开国大将起底:红五、七、九、十军团的董振堂、寻淮洲、罗炳辉和刘畴西过早牺牲,红八军团的周昆1938年春不辞而别。幸存的6位军团长,红一军团朱老总和林总、红二军团贺老总、红三军团彭总都是开国元帅,红十五军团徐海东是开国大将。

只有红六军团的萧克,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贺老总的红二军团和萧克的红六军团合并后,组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贺老总和萧克分任正、副总指挥。不仅如此,两位名将还成为连襟。

全面抗战时期,贺老总和萧克分别担任八路军120师的正副师长。

建国以后,八路军6位正副师长林、聂、贺、刘、徐都授予元帅军衔,3个师的政委中,关向应英年早逝,115师政委罗荣桓成为资历最浅的元帅,129师邓政委也是元帅进别。

八路军3个师的军政首长,唯一不是元帅级别的是萧克。

1936年,萧克、贺老总在陕北以萧克的资历,即便不是元帅级别也应当是开国大将。

从1952年拟授大将的15人名单中,萧克的确位列其中,其余4人还有王震、张宗逊、周纯全、刘亚楼。导致萧克错失大将军衔的除了名额所限,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从资历来看,萧克与十大元帅有一定的差距。

以我军建军起点的南昌起义为第一个分水岭,开国十大元帅大多已是军、师级将领,当然,临时被周公委任为团党代表的陈毅,以及后来异军突起的连长林总,是两个特例。

后来的开国大将、开国上将,南昌起义才是营、连级干部,像陈赓、萧克、杨至诚。而许光达才是排长,粟裕仅是班长,赵尔陆是战士,萧克是叶挺11军的连指导员。

当然,资历不是元帅和大将、上将的绝对鸿沟,林总、粟裕能够跨越鸿沟,盖因他们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战功光芒夺目。而萧克从连级干部成长为开国上将,也基本符合其成长规律,毕竟南昌起义的师长周士第也才是上将。

从红军时期和抗战初期来看,萧克的资历达不到元帅,但有大将的前提。

聂荣臻与萧克萧克没有进入36位军事家之列,直接的原因是未授大将。

36为军事家,囊括了十大元帅、十大将,以及元帅级别和大将级别的诸多先烈。萧克、王震等上将不在此列。

南昌起义和湘南后,萧克的独立营先于朱老总、陈毅和王尔琢的南昌起义余部主力到达井冈山,主席幽默地对他说:“没接到朱德,反而接来一个萧克。”此时,营长萧克占据了先机,甚至领先于林总、粟裕。

在随后的发展中,萧克的确也像林总一样,直奔开国元帅目标而去。

萧克先后担任过红4军3纵司令员、红12师师长、红8军军长。而后在1934年空降红六军团担任军团长,拉开了三大主力红军和红25军长征的序幕。

红二、六军团会合以后,萧克在后坪、便水战斗中出现失误,导致两军配合的反围剿和伏击战遭遇失利。长征开始,二、六军团由贺老总任总指挥。

贺老总和周公从历史上看,萧克在红一、四过草地时有过犹豫。

三大主力红军陆续开始长征后,红一、四方面军率先会师,但是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因为“北上”还是“南下”发生了冲突,这就是红一、四的“草地之争”

主席和彭总等人率领红一北上以后,随后赶来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的红四方面军经历了“南下成都吃大米”的挫折,百丈关一役8万雄师损兵过半。

但是,张氏仍然幻想说服贺老总、萧克、王震等人倒向自己。

此前红一、四之争,4位红一名将罗炳辉、何长工、李卓然和邵式平站在红四一方。就连林总也差点犯错,可见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选择是一件艰难的事。

红二、红四会师,萧克同样被张氏蒙蔽,走了一段弯路。

关键时刻,朱老总的到来让萧克幡然醒悟,坚定了决心。当红31军军长王树声病重时,非常信任萧克的朱老总力荐这位井冈山的营长接任军长。

主席和萧克从战功上看,萧克功勋卓著,但距十位开国大将也有一定区别。

全面抗战时期,是十大元帅、大将和上将的第二个分水岭。

红军改编以后,高级将领精锐尽出,总部的朱老总、彭总、叶参座,八路军3个师的军政主官“林聂罗”、“贺关”、“刘徐邓”都是元帅级别。

1938年2月,120师王震、王恩茂和王首道批评贺龙师长的爱将、358旅旅长卢,卢愤然去职,要求到抗大学习。

萧克也卷入了一些矛盾之中,主席征求任弼时、关向应的意见后,将萧克调到晋热察挺进军任司令员。

抗战时期,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开创了晋察冀根据地,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和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卓有成效,晋热察挺进军的发展相较而言面临更多困难局面。

抗战时期,多位开国大将都独当一面,如粟裕在苏中,黄克诚在华中,陈赓在太岳,王树声在鄂北豫西。其余像徐海东、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位置也很显赫。

唯一没有参加抗战、留学苏联的,只有后来的开国大将许光达。

聂荣臻、周公、叶剑英、蔡树藩、贺龙和萧克从山头来看,评衔时萧克出身的红一已经“人满为患”

萧克是南昌起义、湘南和井冈山会师的主要青年将领之一,而且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初期职位显赫,如果按照这一势头,建国后不能评元帅,最起码也是大将军衔。

但是评衔时,红一出身的将领所占名额已经很多,比如十大元帅就有8位,例外的只有红二贺老总和红四徐帅;十大将也有7位,例外的3位分别是红四的徐海东、王树声和红二的许光达。

萧克红军时期的资历堪授大将,但抗战和解放时期没有优势。

抗战中期,萧克任聂帅的副手,还一度代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朱老总破格提拔了杨得志、杨成武,萧克则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

解放战争尾声,萧克给林总当参谋长,但此时大局已定。

萧克将军晚年从十大将的人选来看,资历最浅的许光达排在了萧克的前面,并非因资历和战功,而是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许光达代表了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二是代表了装甲兵。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错失大将的萧克上将心态平和,享年101岁。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