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9月22日的北京菜市口,46岁的兵部尚书袁崇焕被刽子手活活剐了3543刀。
尽管身体的皮肉已经完全分离,但袁崇焕的痛苦叫声仍然不绝于耳,直到半日之后,他才气绝身亡。
在临死之际,袁崇焕的目光投向了日渐衰颓的大明江山,同时也望着那些无知的百姓们。
他发出了一声长叹,吟咏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就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然心心念念着自己为之奋斗五年之久的平辽大业。遗憾的是,约定的时间未到,他的生命提前走到了尽头。
围观的百姓在一旁大声喝彩,每当筷子手切割下来一块肉,他们就竞相购买,随后片配着烧酒生吃,整整三天时间,袁崇焕的行刑才结束,身上的血肉也被争抢光,只剩下头颅挂在旗杆上,以待“传示天下”奇怪的是,当天晚上袁崇焕的头颅竟然不见了。为此,崇祯皇帝是大发雷霆,当即下令彻查,可是查来查去,都没有查出什么结果。
那么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跟当今皇上对着干?直到150年后,这件事才终于水落石出。
尽管袁崇焕来自南方,却对北方的地理形势了如指掌,尤其是在一场北方的战斗中一战成名。
在他之前鲜有人能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被骂成“叛国贼”并被凌迟处死。然而,此前的袁崇焕是大明朝备受尊敬的忠臣良将,他曾以一万兵力孤军奋战,击败了努尔哈赤领导的二十万大军,赢得了名噪一时的“宁远大捷”,并成功重创了努尔哈赤。随后,他还击退了后金皇太极,取得了“宁锦大捷”
可以说袁崇焕的个人改写了明朝与金朝之间的战局,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信任。在仅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他迅速晋升了六级,从一个七品知县升至正二品“蓟辽督师”,最终成为一品兵部尚书,成为明末政治舞台上的耀眼明星。
然而,1629年己巳之变。局势急转直下,袁崇焕不仅丧失了崇祯皇帝的信任,还被判处极刑,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受到牵连。这个曾经的英雄,在命运的波涛中,走向了悲剧的终结。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袁崇焕,以其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出色的军事战略而著称,深受部下的尊重与爱戴。然而,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自负妄为和不遵号令。
北京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山海关守将赵率教前往遵化,试图拦截皇太极的进军。
然而,赵率教仅在到达遵化的第一天,便全军覆没,袁崇焕不得不亲自率领总兵祖大寿、副总兵张弘谟等人前去增援京城。
正值此时,袁崇焕的老领导孙承宗下达了一道军令,命令他率部队在蓟州、顺义和三河一线布防,以皇太极的进军。
然而,袁崇焕并没有遵循孙承宗的军令,而是紧跟在皇太极的军队后面,目睹八旗铁骑在沿途烧杀抢掠,却没有派一兵一卒进行干涉。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希望将皇太极的军队引到北京城下,以便利用城市的坚固防御和大炮的火力优势来抵抗敌人。八旗兵擅长野战,袁崇焕认为要想获胜只有避其锋芒,打城池攻坚战。
然而,袁崇焕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他所选择的战场是北京城,而不是他理想中的城池。尽管后来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多次成功抵御了皇太极的进攻,包括广渠门大捷和左安门大捷等重要胜利,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封赏和荣誉,而是收到了一封又一封的弹劾奏折。
自古,封疆大吏未经皇上召见,不得擅自入京,否则视为谋反。
孙承宗一早就给他计划好了,可是他为了打仗,忽略了这个大忌。
史书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是:“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他在位17年期间,不仅处死了7个总督和11个巡抚,被他杀害的低阶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崇祯一方面依赖大臣,一方面对他们又极不信任。
己巳之变后,皇太极意识到只要袁崇焕在,后金很难取胜。因此,他采用了一招“反间计”来利用崇祯的多疑性格。
皇太极故意透风给崇祯,宣称“袁巡抚曾与后金有秘密协议,八旗兵是袁崇焕故意引进京城的”崇祯一听此言,大怒之下立即命令锦衣卫逮捕了袁崇焕。
就在袁崇焕的“通敌”罪名还未查明之际,礼部的两名官员为了争取进入内阁,又向袁崇焕泼了一身脏水,声称他与内阁次辅钱龙锡串通,谋划不轨之事。
袁崇焕身为大明守将,手握重兵,而钱龙锡则是朝廷高官,掌管机要。如果这两人真的联合起来,意欲谋取权力或篡位,后果将不堪设想。
崇祯皇帝深感危机,担心袁崇焕和钱龙锡会合谋,于是在毫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匆匆下旨:“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依律磔之!”磔就是凌迟,《大明律》规定:“谋反及大逆,凌迟处死。”就这样一个让后金忌惮的封疆大吏,轻而易举的酒杯皇帝给杀掉了,而且是这么一中残忍的方式。
袁崇焕死后,他的老婆黄氏投江自尽,兄弟和女儿也被流放,家财也被一并没收。
“据册内,妾一口,阮氏,亲女二口,俱无名,一口六岁,一口三岁,应遵明旨,俱流二千里安置云南。”——《度支奏议》由于袁崇焕膝下无子,当他含冤死的那个夜晚,袁崇焕的亲信侍卫佘义士深感悲愤之情。他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将袁崇焕的头颅从旗杆上取了下来,将其安葬在自家后院。
为了掩人耳目,佘义士专门将家中的一片地命名为“义园”,只要是在京去世而无法回到老家的广东人,都可以埋葬在此。
虽然佘义士成功地瞒过了官府,但为了确保袁崇焕的墓地不会被发现,他选择辞去官职,决定一直留在家里守护袁崇焕的坟墓。
在他临终前,佘义士将自己的遗训传承给了子孙后代:首先,不得再回广东老家;其次,不允许谋求官职;最后,世世代代,都要为袁大将军守墓。
从那时起,佘家的后代便开始了对袁崇焕墓地秘密守护,传承着这个家族的使命。
直到1784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冤昭雪,开始四处寻找袁崇焕的后代。这才发现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事迹。
感激佘家人世代忠诚,乾隆帝特别委派广东巡抚进行修复佘氏在广东老家的祖坟,并诚邀佘家后代参政做官。然而,佘家人因遵循祖训,拒绝了乾隆的好意。
民国时期,康有为等名人义士带头,纷纷捐款修建了袁崇焕和佘义士的纪念碑,并在袁崇焕的墓前修建了袁祠。
新中国成立后,佘家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现代社会继续守护袁崇焕的墓地,成为了他们头疼的事情。
挑战一:城市规划1952年,北京市规划局计划进行城市改造,要迁移城内的所有墓地,其中就涉及到袁崇焕墓。
得知这一消息后,佘家人非常担忧,他们开始到处奔走,四处求助保护袁墓。
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社会名流,被佘家人的大义所感动,齐声上书主席,请求保护袁崇焕墓地。
主席在了解事情经过后,立即批示处理方案:“关于明末爱国领袖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知市长彭真,如果没有大碍,应该保存。”不仅如此,北京市还提供了资金,对袁崇焕的墓地进行了全面修复和维护。
挑战二:守墓人不堪重负按照佘家的祖训,通常守墓的责任应该由“长门长子”来承担。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袁崇焕墓地的守护者却是佘义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
佘幼芝的大伯有两个儿子,本来应该由她的大堂哥来承担守墓的重任。然而,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浩劫给佘幼芝的堂哥造成了巨大影响,他在极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了袁墓。
在离开之前,堂哥含泪劝说佘幼芝跟随他们一起离开,以免再因守墓而遭受不幸。
但佘幼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坚定地表示:“生,随墓地生;死,随墓地死。”从那以后,佘幼芝成为了佘家第17代守墓人,也是300多年来第一个女性守墓者。
挑战三:家人的不理解1964年,佘幼芝在工厂工作,而焦立江在小学任教。这两位命运交织在一起结为了夫妻。
随后,他们迎来了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为了守护袁崇焕的墓地,佘幼芝一家四口一直挤在一个仅有20平方米的房子里,这个房子是由羊圈改造的,夏天酷热,冬天冷的不行,下雨时屋子还会漏水。
在这个情况下,焦立江的单位分了一套房。他向妻子提出要一家人搬到新房子里去住。
但佘幼芝出人意料地以离婚相要挟,坚决不肯离开袁崇焕的墓地,她说:“我家无男丁,作为袁墓的第17代守墓人,我必须遵守祖训,寸步不离佘家馆。你要走,咱们就离婚,你一个人走好了。”焦立江虽然从未见过妻子发这么大的火,但在了解了妻子的祖辈们为保卫袁墓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后,他的态度从反对转为支持。他再也没有提过搬家的事情。
每天工作之余,焦立江还会带着自己的儿女前往清理和打扫墓地,同时向他们讲述袁崇焕的忠烈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有传言称袁崇焕的墓里埋有一位“金头”听信传言的人们涌入佘家馆,砸了袁崇焕的墓碑,挖掘了墓穴,但他们失望地发现没有找到任何金头。
没有挖到金头的群众失望地走了,留下被破坏的面目全非的袁墓。眼前的景象,对于佘幼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跪在袁墓前暗暗发誓:袁墓一天未修复,她就一天不剪头发!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佘幼芝的行动,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她“佘疯子”
然而,佘幼芝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随着她和佘家祖辈为袁崇焕守墓的事迹被报道后,许多国内外的人纷纷捐款,希望为修复袁墓出一份力。
当袁墓修复完成的那一天,佘幼芝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剪去了她十多年未剪的头发,在场的人无不被这一幕感动。
挑战五:白发人送黑发人2003年,袁崇焕的故乡广东东莞计划在当地兴建一座袁崇焕纪念馆,当地盛情邀请佘家人为袁崇焕守墓。
佘幼芝的28岁儿子焦平自愿请缨,为了守墓,他甚至改名为“佘焦平”然而,在前往南下的途中,焦平不幸遇到车祸,英年早逝。
对于65岁的佘幼芝夫妇来说,失去亲生儿子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对守墓的承诺。为了实现儿子的心愿和继承祖辈的嘱托,佘幼芝夫妇决定将儿子的骨灰安葬在广东袁崇焕的衣冠冢旁。
佘家夫妇的这一义举,与300多年前的先祖佘义士如出一辙。佘义士去世后,也被葬在袁崇焕墓旁,只是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永远守护着袁大将军。
尽管因为袁墓的修复需要,佘幼芝夫妇被迫离开佘家馆,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每隔两天,佘幼芝会和她的丈夫一起乘坐4公交车,前往袁墓,亲自清理和打扫,然后才心安地回家。
后来,袁墓的管理方特地聘请佘幼芝为顾问,并为她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佘幼芝闻讯后非常高兴,她说:“不管是办公室还是防空洞,只要能为袁将军守墓,都可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佘幼芝都没有忘记过祖训,她经常说:“先辈连满门抄斩都不怕,我要是连这些小小的困难都顶不住的话,那不是太对不起自己的祖先了吗?”然而,2020年8月12日,佘家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怀着满腔的不舍,最终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将守护袁崇焕墓地的神圣责任,传承给了自己的女儿焦颖。
从佘义士开始,经过18代后人的传承,佘家已经为袁崇焕守墓393年……有人曾向佘幼芝提问:“袁崇焕虽然是一代英杰,但他与你们家族并无血缘关系,你们如此坚持守墓,值得吗?”佘幼芝毫不犹豫地回应道:“袁崇焕代表了忠,而我们佘家代表了义。我们守墓不仅是为了延续家族传统的信仰,更是为了传承民族精神和忠义精神给后代。”393年的守墓历史见证了无数的时代变迁和生活沧桑,但佘家代代相传的守墓义举从未间断。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传达了“誓言千金”和“忠孝信义”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