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荷兰画家梵高,人们一定会想到那幅拍出天价的油画《向日葵》。但是遗憾的是,不管《向日葵》价格多高,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时候他已经逝去多年。
梵高是自杀的。是在病魔折磨下开枪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是1890年7月的一天,这一年他只有37岁。梵高的病,主流一般认为他得的是精神病,也有人说他得的可能是癫痫病。
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失恋,而且不是一次失恋,是连续不成功的四次情感纠葛,使他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留恋。
他的初恋,是一个叫乌苏拉.罗伊尔的女孩子。这一年梵高21岁,在伦敦古比尔公司卖画。这个职业既体面,收入又稳定。当时的梵高,就住在罗伊尔家。她是房东的女儿。
乌苏拉.罗伊尔性格开朗,长相甜美,和妈妈开了一家幼儿园,只收男孩子。因为经常接触,本来性格内向的梵高也被她影响得乐观起来。梵高由此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娃娃的天使。
梵高爱上了乌苏拉.罗伊尔。这时,公司准备给他升职,梵高决定在升职以后,就向她表白。
一天晚上,梵高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乌苏拉的房间。
梵高说:"乌苏拉,我爱你,你能不能做我的妻子?"乌苏拉惊讶地说:"你竟然不知道我已经订婚一年了吗。"梵高没料到竟然是这样,他沮丧极了。
但他并没有放弃,仍然还在追求乌苏拉。乌苏拉见他没有死心,便诚恳地对他说:"你爱上我,这不是我的错。我其实只是想和你做个普通朋友。"乌苏拉的话刺痛了梵高。
从此以后,梵高的脾气变得古怪起来,孤单,也使他性格乖僻,郁郁寡欢。失恋的打击,使梵高离开了古比尔公司,失去了一份既有前途又体面的职业。
梵高的第二段情感,是和她的表姐凯。
这一年,梵高24岁,表姐26岁。当时她已是人妻,而且还有了孩子。
在梵高眼里,表姐凯就是他心中的女神。善解人意,有教养。凱经常带着孩子陪他外出写生。每到这时,梵高架起画架开始作画,凯的孩子睡着了。凯便安静地看梵高作画。
梵高偷偷地爱上了凯。也许,这段所谓的恋情本就是注定失败的,也许这段所谓的恋情原本就是梵高一头热的单相思,自然不会有任何结果。
梵高的第三段恋情,是他在荷兰海牙时候遇见的一个站街女。
这时候,梵高跟随著名画家、表哥毛威学油画。一天晚上,在一个小酒馆里,孤独的他遇到同样孤独的带着一个孩子的女子克里斯汀。克里斯汀32岁,既不年轻,也不美丽,是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女人。如果说还有优点的话,那就是她身材颀长,身材不错。
在梵高面前,她没有避讳她的家世和职业。她的妈妈就曾是一个站街女,她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被妈妈引到了这条道上。她干了很长时间的站街女,现在主要是在洗衣房里帮人洗衣服。有时没衣服可洗,她还会去站街挣钱。她已经有了五个孩子,现在又怀了一个不知父亲是谁的孩子。
出于对她的同情,他雇佣她当模特。
此后,两人产生了感情。她照顾起梵高的生活,为他洗衣服、做饭。梵高生病时,她悉心照顾他。梵高决定和克里斯汀结婚。
但是,由于克里斯汀特殊的身份,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双方家人的反对。就连表哥毛威都不再搭理他了。
梵高没有理睬这些世俗阻碍,坚定地和她生活在一起。但是,梵高很快就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他们原本就不属于一个世界。她懒散、放任、毫无自律。出于习惯,她偷偷背着他去站街。梵高自然无法容忍,也无法接受。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离开海牙之后,梵高回到了位于纽恩南的家。虽然他和家人的关系并不融洽,但是他仍然还是受到了家人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每天外出画画,走很远的路,寻找适合的风景。
梵高生命中的第四次恋情,也是他这一生最美好的一段经历,唯美而浪漫。
在梵高外出作画的日子里,他总是感觉有一双眼睛在悄悄注视着他。经过仔细观察,梵高终于搞清楚了状况。这双眼睛的主人,是他邻居的一个女儿。
梵高家的邻居,是一户姓比奇曼的人家。男主人早就去世了,遗留给家里一笔丰厚的财产。这家没有男人,只有一个母亲带着五个女儿。她们不怎么和周围的人来往。加上梵高很小就离开了家,回来以后也没有交际活动,故此,他从未见过这个每天注视他的邻居的女儿。
她叫玛高特,是比奇曼的三女儿。这时已经40岁,和她的姐妹们一样,也都是单身。
玛高特深深地爱上了梵高。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她主动向梵高表白,说她喜欢他。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玛高特迅速俘获了梵高的爱情。他们很快就堕入了爱河,无法自拔。
但是,他们俩的恋情却遭到两个家庭的坚决反对。
梵高家反对的理由是:玛高特比梵高大了近十岁,而且两个家庭也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和谐相处的基础根本没有。
比奇曼家反对的理由是:因为玛高特的姐妹们都没有结婚,所以她也不能结婚,而且她们担心她结婚之后会分走她们大家的财产。
比奇曼家的态度让梵高愤怒,他激愤地到比奇曼家理论。
她的话伤透了梵高的心,更是把玛高特推到了无底的深渊。在家庭的强烈反对下,绝望的玛高特服毒自杀。尽管发现及时,被医生救了回来,但这件事也就这样被搁浅,再也无法提及了。
在爱情、家庭无望的情形下,梵高把自己的一切激情都倾注在了艺术上。为了排遣孤寂的情绪,梵高拼命地画画。
1888年2月,35岁的梵高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来到阳光明媚、色彩艳丽的南法普罗旺斯区的小城阿尔勒。在这里,他找到了梦想中的“日本”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描述道:“这里的河水是绿色的,天空之蓝犹如日本木雕中的颜色。”由于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梵高很快确定了自己的画风,绘画技法也日趋成熟。他曾在1888年7月15日的信中写到:“我的全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基于日本艺术。”在这里,他创作灵感迸发,几乎进入了一种疯狂的作画状态中。在这里生活的四百天内,梵高画了近200幅油画、10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还写了200多封谈论艺术与生活的书信。
如果说阿尔勒是梵高的“心灵原乡”,那黄房子就是梵高在这座小城里的“乌托邦”
他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希望他的画家之家能成为"南方画室",并热切地希望他的挚友——高更能尽快前来与他共同构建心目中的艺术“乌托邦”,让更多的画家可以来到南法加入进他们的行列中。
高更的确来了,但也只和梵高待了六十二天,就离开了。当时的高更正为钱所困,比起梵高“南方画院”的建议,他更加看重的是画商提奥的资助。
随后,梵高和一同居住的画家高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梵高和高更相识于1886年秋天的巴黎,俩人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画家。梵高失业的同时爱情屡屡受挫,孤身到巴黎投靠弟弟提奥;高更辞去收入颇丰的股票经纪人工作,穷困潦倒的他无法照顾远方的妻儿,常常绝望自责到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梵高超前于时代的审美,根本不被当时的艺术界承认和接受。此时,只要有个人能肯定他的画,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但是,梵高和高更两人的爱好和画风并不相同,这或许也是他们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高更在给画家贝纳的信中说到他与梵高之间的巨大冲突:“梵高与我完全不相为谋,在绘画上的观点尤为不同:对于他欣赏的杜比尼、齐耶姆和卢梭,我是丝毫没有感觉。而我热爱的安格尔、拉斐尔和德加,他竟嗤之以鼻。为了平息争吵,我只得说:队长,您有理!他喜欢我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横加指责。他是浪漫的,我却可能更喜欢素朴。”高更喜欢塞尚,梵高则直接说:“他就是个骗子。”为什么梵高这么排斥塞尚呢?因为塞尚曾经批评过梵高的画:“画这些画的人一定是个疯子。”这话显然刺痛了梵高,因为梵高的家族本来就有类似的家族病史,当然听不得这样的话。
梵高和高更的争执越来越激烈,争吵也一次比一次升级。这导致梵高体内潜藏着的病毒因子越来越活跃。
一天晚上,正在熟睡中的高更看到梵高站在他的房间门口!后来梵高走到墙边,摘下高更的剑。
因为受不了梵高的躁郁和疯狂,高更提出要离开,这当然深深刺激了梵高。
高更要为梵高画一幅肖像,作为礼物送给提奥,这是他计划在离开之前答谢提奥的资助。
然而,当梵高看到高更的画时,他大吼道:“你画的这是我吗?疯了的我吗?”于是两人又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
高更被认为是逼疯梵高的最后一根稻草。人们“道德绑架”他,认为高更如果能善良一些,给梵高一点鼓励和温情,梵高也许就不会在割耳19个月后自杀了。
1888年平安夜的前一个晚上,梵高割掉自己的左耳。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被梵高赠与耳朵的神秘女子瑞秋究竟是谁?
故事要从1888年12月23日那天说起。高更曾这样描述这一天:惊魂未定的高更当晚去了当地一家小旅馆过夜。
午夜,梵高在黄房子里割了自己的左耳。他用绷带裹住头,戴上帽子,去了红灯区。梵高站在瑞秋的门口,把一个用报纸包好的小包裹作为礼物递给了她,并叮嘱她要“好好收着”
高更写道:在割耳事件发生的四天后,高更回到巴黎。他把在阿尔勒发生的这一切,写信告诉了一个朋友:“我本想在南方和一个画家朋友一起工作一年:不幸的是,他完全疯了,我整整担心了一个月,就怕发生什么悲剧或者致命意外。”在高更对事件的描述中,他显然认为自己险些被梵高杀了,但幸运的是,他逃脱了。
这就是梵高自杀前后的大致过程。至于他为什么自杀,笔者个人推测,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或者是下面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以后综合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梵高的家族有精神病遗传史,使他自带一种潜在的精神病基因。情感不顺,激发和唤醒了潜藏于他体内的精神病遗传病毒因子。
朋友高更的离开,使梵高在艺术上的理想生活彻底破灭,让他彻底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最后一线勇气和希望。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浅显认识,不一定对。欢迎这方面感悟较多的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