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沈浩怎么死的(沈浩殉职,激化了大寨与小岗的争论,至今尚未结束)

时间:2024-03-04 10:21:49阅读:

沈浩怎么死的(沈浩殉职,激化了大寨与小岗的争论,至今尚未结束)

沈浩,原是安徽省财政厅一位副处长,2004年接受组织安排,赴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

三年任期结束,小岗村民舍不得他走,用自己传统的“按红手印”的办法,把他留下来。

在第二任期上,他因积劳成疾,不幸以身殉职。

沈浩牺牲后,他的事迹,以及他的日记被披露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那么,沈浩的日记中记了一些什么呢?沈浩又做了一些什么呢?

沈浩在日记里说:小岗村“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五年不富裕”,分田到户“20年以来并无什么发展,依然贫穷和落后”,直至2003年,小岗村“年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小岗村的老大难,让沈浩认识到,“按当前形势,靠一家一户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需要第二次革命——再走合作社之路”

为了让小岗村人开窍,沈浩带领全村干部到大寨、红旗渠、华西村、参观学习。

从2004年4月提出“走合作社之路”,历经3年又334天,沈浩才做通了小岗村大多数群众的思想工作,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

但是,宏图尚未展开,他就因为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倒在了带领小岗村群众重走“合作社之路”的起跑线上。

而因为沈浩的以身殉职,也是因为小岗村的典型性,让社会上对这个事件的争论,经久不息,至今还在持续。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小岗,怎么看待由沈浩在小岗村以身殉职这件事所引起的争论呢?

这里,我们要把它分成三个层面来看。

这三个层面就是: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政治层面。

首先,我们来说说精神层面。

许多争论,其实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争论,也就是属于价值观层面的争论。

具体来说就是:你是喜欢大寨精神呢?还是喜欢小岗精神呢?还是喜欢实事求是的精神呢?

这又引起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大寨精神是什么精神呢?小岗精神又是什么精神呢?实事求是的精神又是什么精神呢?

我们来举例说话:比如,羊和牛这些草食动物,就喜欢合群;而虎和豹这些肉食动物,就喜欢独处。

狼也是肉食动物,它们却喜欢合群,那是由于它们的个体不够强大。

狮子是肉食动物,但狮子中的母狮和幼狮喜欢合群,成年雄狮喜欢独处,这也是由于它们相对的实力不同。

总而言之,弱势者,就具有弱势者的性情,就喜欢合群;强势者,就具有强势者的性情,就喜欢独处。

这种动物世界的性情,对应到人类社会,就是精神。

动物世界喜欢合群的性情,对应人类社会,就是合作精神。

动物世界喜欢独处的性情,对应人类社会,就是自由精神。

大寨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小岗精神,就是自由精神。

但是,人类是一种动物,又不同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属于动物世界的一部分,又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世界。

人类的合作精神,有本能性的合作精神,也有智慧性的合作精神。

人类的自由精神,有本能性的自由精神,也有智慧性的自由精神。

大寨精神与小岗精神中,有本能性的一面,也有智慧性的一面,也有实事求是的一面。

建国初期,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那是因为,那时的国家一穷二白,大家只有团结起来,艰苦奋斗,才能够渡过难关。

后来,又树立小岗典型,那是因为,国家有了初步的发展,大家可以凭借国家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能力了。

所以,如果我们只站在本能性的大寨精神与小岗精神的立场上来进行争论,那这个争论,就是不会有结果的。

因为,这两方面的争论者,各自有各自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定势。

弱势者有弱势者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定势;强势者有强势者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定势。

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

他们之间的讲话,就好比鸡同鸭讲。

如果我们站在智慧性的大寨精神与小岗精神的立场上,那么,这两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

在看清了精神层面,也就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物质层面,也就是世界观层面的问题。

在物质层面,在世界观层面,我们应该从怎样的角度,怎样的立场,来看小岗村,来看沈浩在小岗村以身殉职这件事呢?

这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更要有一个高度,有一个境界。

从历史的高度,从实践的高度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

所以,我们的基本方针,就是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在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既要给工业生产打基础,同时,也要让农业生产自己向前发展,这时候的“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必须的,实际上就是要“勒紧裤带求发展”

那么,配合这种“统购统销”的政策,配合这种“勒紧裤带求发展”的要求,农村的“合作化”,城市的“公私合营”,那就是必须的。

同时,由于农民和工商业者的个体实力普遍不强,本能上,他们那时候也是愿意走合作化的道路的。

这就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底层逻辑。

那么,经过30年的发展,国家的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农业的基础设施也建设得比较完善了,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能力,来让这个社会呈现一种爆炸式的发展了。

这是从历史高度来说,也是从实践高度来说。

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就不再热衷于团结与合作,而倾向于分裂与自由了。

所以,这时候的人民内部矛盾,就非常复杂。

在农村,就表现为小队里面还要分小组,社员们不搞包干,就没有劲干活,全部都是抱着混的态度。

而小岗村的“按手印”分田到户,不过是这种普遍现象的极端化而已。

所以,面对这种人心浮动的局面,放开——进行“联产承包”,也是一种顺势而为。

那么,这种放开——进行“联产承包”,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从实际的效果上来说,肯定是放开的好。

如果让大家再退回到之前那种集体劳动的状态中去,肯定是没有人愿意了。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替别人劳动,都不愿意在集体劳动中,让别人占便宜、自己吃亏。

那么,沈浩日记中说,小岗村“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五年不富裕”,“20年以来并无什么发展,依然贫穷和落后”,“年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沈浩说“按当前形势,靠一家一户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需要第二次革命——再走合作社之路”呢?

这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自身的潜力到顶了,而小岗村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参与到工商业生产等新的产业发展中去。

事实上,大寨村、华西村、这些新时代的集体富裕村,她们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工商业生产等新的产业,发展富裕起来的。

所以,沈浩的“第二次革命”、“再走合作社之路”,并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引导小岗村人向工商业等新的产业上发展。

单纯的农业生产,是维持不住集体化、合作社的。

集体化,合作社,只能是通过工商业和其它新兴产业来维持和发展。

也就是说,小岗村的“失败”,并不是国家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失败,而是小岗村人,没有走向工商业以及其它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新时代的“失败”

在看清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政治层面的问题。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政治上的失败,就是全面的失败。

在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发生过十多次路线斗争。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失败,成千上万的员被杀害。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也是导致中国在武装斗争中不断地折腾,最后,不得不举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也是使中国工农红军遭受沉重的损失。

王明由左到右,所鼓吹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最终导致“皖南事变”发生。

而从“学大寨”,到“树小岗”,这又是两条政治路线的转换。

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问题。

这是关系到生死成败的问题,是容不得拖泥带水的问题。

“矫枉必须过正”,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可能那么“温良恭俭让”

但是,被否定的,不一定就是错误的。

只不过是,她一时不能与大的政治路线相合拍而已。

左脚否定右脚,右脚否定左脚。

不是左脚,或者右脚错了。

只是,当这一只脚前进时,另一只脚,就必须立定而已。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