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之后,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汉景帝三年,汉朝历史上最大的藩王叛乱爆发了。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
七个刘氏藩王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中央的统治的事件,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虽然对此早有防备,但是,现今看到十七个藩王一下子反了七个,也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为了抵御叛军,汉景帝立即派出了大批军队,并点名让名将周亚夫担任主帅。在汉军正准备前往战场时,之前被贬为平民的袁盎突然却突然前来求见景帝。
景帝此时已经被叛军吓得六神无主,还没等袁盎说出求见的缘由,他便急不可耐地说:“叛军之中,就数吴王刘濞的势力最大。之前你在他那里担任过国相,对他再熟悉不过了。值此危难之际,你赶快说说你的看法。”袁盎听了之后,云淡风轻地回答道:“叛军虽然现在势大,但灭亡只是早晚的事,陛下没必要为此忧虑。”景帝急忙问道:“此话怎讲,你可有退敌良策吗?”袁盎看看周围众多的大臣,面露为难之色:“这个计策只能说给陛下一个人听。”景帝见状,立即令左右退下,只留下了自己的师傅晁错和袁盎两人。但是,袁盎还是坚持让晁错离开。晁错本来就和袁盎之间有矛盾,此时,看到袁盎这么提防自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本不想走,可在景帝的命令下,只好忿忿不平地走出了皇宫。
看到四周再无他人,袁盎才放心地对景帝说道:“藩王都是高祖皇帝的子孙,和陛下也是血浓于水。他们无意发动叛乱,只是因为晁错一直处心积虑地削减他们的封地,这才逼的他们出此下策。我对刘濞再熟悉不过了,他这个人根本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罢了。”景帝正担心自己的王位不保,此时听了袁盎的话,不禁抱怨道:“唉,这可如何是好,总不能为了一个晁错而闹得天下大乱啊!”袁盎见时机成熟,于是,便向景帝进言,建议景帝处死晁错,以此来让七个藩王退兵。景帝听后沉默不语,毕竟晁错是他的师傅,而且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
但最终,为了稳固皇位,他还是狠下心来处死了晁错,并派遣袁盎拿着诏书前去安抚叛军。
可是,刘濞蓄谋已久,又已经公然称帝,怎会因晁错之死便停止反叛?
正相反,他得知景帝的做法后,认为景帝是怕了自己,于是更加狂妄。他颐指气使地对袁盎说道:“我现在已经是皇帝了,怎么还要接别人的诏书?”然后,他命令手下扣留了袁盎,想让他跟随自己谋反。所幸袁盎趁机逃了出来这才捡回了一条命。景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莫及,但大错铸成已是无济于事了。
历朝历代的史学家,都认为晁错之死乃是千古奇冤,而直接造成这一冤案的袁盎则确确实实是一个诬告陷害者。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袁盎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被称为是仁义之人,甚至,有人称他为“无双国士”
由于他之前的张狂,朝中都没有人肯为他说话。关键时候,只有袁盎一个人站了出来,四处奔走为他喊冤。最终查明,周勃确实是被冤枉的。周勃出狱之后,明白袁盎是一个仁义之人,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深感内疚。于是,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袁盎看到晁错对自己动了杀机,于是,果断地向景帝进言,要求斩杀晁错以安叛军之心。两人之间相互斗争,都欲置对方于死地。说白了,袁盎陷害晁错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毕竟,朝臣斗争在所难免,可晁错竟然率先动了杀心,这实在是过分了点。
虽然,袁盎的做法为人诟病,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宫廷斗争中,实在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多谁错。叛乱平定后,袁盎被任为楚相,不久,因病辞官,闲居在家,汉景帝仍常派人向他寻计问策。
汉景帝想立梁王刘武为储君,袁盎得知消息后,就进言劝谏,中止了这种议论。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杀他。第一个刺客来到关中后,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就放弃了刺杀的计划,并提醒袁盎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前来刺杀,要他小心戒备。
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在安陵城门外面,被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刺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