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插图真实的刘和珍与鲁迅后来的同居对象许广平是同学,生于1904年的她比许广平小了六岁。因为鲁迅是她们当时所就读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老师,所以,她和许广平都是鲁迅的学生。
每次鲁迅讲课时,她都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偶尔,她还会举手提问。
刘和珍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她上学的钱还是未婚夫方其道资助的。所以,大学期间的她生活一度非常清苦,她买书、订阅进步书刊的钱,是她省吃俭用的结果。
《莽原》是那个年代的进步书籍,在当时那个年代,看这种书籍无异于和当局作对。所以,刘和珍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订阅《莽原》。
《莽原》从刘和珍的这个举动来看,她无疑就是鲁迅心目中的“最有希望的年轻人”的代表。刘和珍的确见识不凡,早在考上南昌女子师范学院时,她就曾有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言论。
南昌女师发榜当日,年仅14岁的刘和珍听到一群人在议论说:“这下可好了,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人给米、给书。”她听到这话后转身问说话的女学生道:“你可知道这米、这书是哪里来的?”女学生听完脱口道:“当然是官府给的!”刘和珍却用清脆的嗓子道:“不,这不是官府给的,这粮和书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我们要努力读书,才对得起老百姓。”14岁能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刘和珍之与众不同。相比之下,她和同时代经受过新思想洗礼的学生一样,也有极大的抗争精神,她敢于与一切不公去抗争。
只是在抗争上,她和真正有党派的革命党不同,她的抗争主要靠团结学生。而学生群体,是一个缺乏革命经验的群体,在鲁迅眼里,这个群体最不宜贸然行事。
刘和珍可刘和珍却偏偏不想管顾太多,她如初生牛犊一样,敢于为任何不公抗争。
在学校期间,她就因为不满校长杨荫榆的各种“禁令”,而和同学一起抗争过。杨荫榆觉得:在校生应该在学校安心学习,不应过多参与社会活动。可作为女师大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却认为“学生也应该参与爱国活动”,因为“爱国不分群体”!
1925年1月,她竟联合女师大自治会决定:不承认杨荫榆的校长身份,并将其驱逐出学校。
最终,杨荫榆怒而将刘和珍、许广平等六名女生开除出校。原本,普通学生若遇到这种境况一定只能乖乖收拾行李走人,毕竟,学生怎么可能斗得赢校方?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仅仅是在学校翻看了进步书籍,就被学校除了名。
可刘和珍却不愿意就此妥协,被开除后,她依旧坚持抗争。校方的开除公告一出来她们便撕毁,后来,学生们竟还不许杨荫榆迈进校园一步。
杨荫榆和刘和珍的对抗持续了整整一年,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最终,杨荫榆离职。这场学生抗争运动,终以学生的胜利告终。
可如此刘和珍,在其他人,尤其鲁迅、林语堂等等的眼里,却从来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人。林语堂曾在回忆刘和珍时说:“有一天晚上很冷,刘和珍十点独自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为了女师大演剧而借的衣服,刘和珍一家一家地分还。虽然已经很晚,但刘和珍依然笑容满面,说“不累”个人的辛劳,似乎全不在她心上。”林语堂所看到的刘和珍的“满面笑容”,实是她在生活中的常态。
刘和珍还经常和林语堂聊天,讲讲自己学习上的困惑,一次谈心时,她还告诉林语堂说自己“很后悔旷课多,没有好好学习英语,以至于英语水平并不高。”林语堂在简单安慰之后还给她推荐了牛津字典,在积攒够钱后,她果真把牛津字典买来学习了。
林语堂对这个学生非常看重,他曾说:“她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林语堂也是在参与实际革命的过程中,刘和珍和方其道开始自由恋爱并正式订婚。
在那个年代,敢于自由恋爱的女子几乎凤毛麟角。她和大自己11岁的未婚夫约定:等她一毕业两人就完婚,婚后要一起革命。
1922年冬,俩人在南昌仓促见面仅仅几天后,方其道身份暴露,这一次,聪明的刘和珍第一时间差人送信让他直接逃去上海。
方其道1924年夏天,分别整整两年后,两人才在北京短暂相聚。此时的两人却完全没时间谈情说爱,因为当时中国的局势已经更加严峻了。
刘和珍以一个进步学生看到的中国已经岌岌可危:“欧美列强渡过了一战后的危机,重返远东,争相掠夺中国;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被控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受重大挫折;各地军阀沦为列强的傀儡,他们豢养的40余万军队之间的战端不息;有些省份为支撑战争而横征暴敛,人民的身家性命危如累卵。”总之,当时中国在进步人士眼里就是:软弱无能,国家被列强欺凌,百姓命如草芥且看不到任何光亮。
极其有意思的是,因为看多了中国人受洋人欺辱的画面,迫切想保护国民的刘和珍竟在这期间再度练起了武术。
早在南昌时,刘和珍就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武术,她学武的地方是精武会。精武会在当时的中国很火爆,它火爆的背后主因是:“被欺辱惯了的中国人,迫切想摘掉‘’的帽子。”精武体育会的三星会徽去精武馆学武时,她还曾对着质疑她“会因为怕苦而学不好武术”的人说:“苦算什么?我中华民族所以延续至今,不就是靠的不怕苦、不畏死之精神么?目下,我神州古国正屡遭外侮,积弱不振,凡炎黄子孙,热血青年,均应有抵御列强、中兴国家之义务。”可很快,刘和珍便意识到:即便把中国功夫练到出神入化,也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当下中国的解药,乃在政治变革上。于是,她便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并经常和同学探讨救国救民之路。
1926年3月,中国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英法美意、荷比日西八国军舰云集大沽口,并发出若中国不撤出大沽口防务,将动用武力。
这是八国列强的最后通牒。
在列强威胁下,以段祺瑞为首的执声称:通牒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随后,执和列强一时“静悄悄”
任何时候,双方僵持之际,要促进事情进一步发展的唯一法子是打破平衡。这期间,进步人士和进步学生坐不住了。
3月18日,数千人聚集到了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中午会后,有2000人的请愿队伍到达段祺瑞国务院门口,他们要求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出来见面。
段祺瑞执与请愿队伍对峙刘和珍还在病中这件事,她的同学也已经发现了,当日拿到她分发旗子的同学曾在回忆说:“当日她说话有气无力,精神很差,问询后才知道她重感冒,我们让她休息,她却说待会吃个药就行了。”可以说,当日去参加请愿团时,刘和珍出发前没有任何准备,她们所有人出发时,手里除了挥舞的校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
她们前往的北洋门口的卫队,他们手里却是棍棒和枪支。
当日,刘和珍等到达执门口的时间比较早,方其道到达时远远地看到在门口的未婚妻。他本想挤过去和她说几句话,可因想到来日方长,他便没有去人群里挤了。这一次远远凝望,成了他和她的永诀。
刘和珍与朋友多年后回忆起这个片段时,方其道眼神里满是遗憾,他极后悔自己当时没挤上去和她说几句。
那日,方其道听到枪声后便预感到大事不好,但他没往最坏的地方想。
傍晚时分,他来到北女师门口与刘和珍汇合。一到门口,他便看到很多和未婚妻同去的同学正在门口等刘和珍。见此情景,他大喊一声“不好”后,便赶忙往执门口赶。
方其道赶到执门口后,正赶上认尸,他一眼便认出地上有一具尸体正是刘和珍。他当场便失声哭喊起来,一旁的警察却当即喝止了他。方其道一直记得,确认刘和珍已死亡的时间是3月18日晚10时40分。
三一八那天的一幕幕,此后曾无数次在他的梦里出现过,那天,她离他那么近,他不被允许近身,她离他那么近,她却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
刘和珍牺牲后,方其道带着巨大的悲伤为她写了一副挽联:“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疆场共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这副挽联中的“疆场共有约”,说的是订婚后两人约定一同赴沙场报效国家的约定。刘和珍曾对方其道说过:“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我毕业后,也要到军队来当你的秘书,同尝沙场的滋味。”看到刘和珍尸体的那一刻,方其道便做好了“拿枪”的准备,她的惨死已让他明白:“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三一八惨案纪念“在执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样的结局,在刺痛了鲁迅和天下人的同时,也深深刺痛了方其道。
事发第二天,全国各地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发生的屠杀。鲁迅那篇《纪念刘和珍君》被刊发后,段祺瑞面临的压力更加大了。不久后,段祺瑞倒台。
几个月后,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后,方其道参加了北伐。他兑现了他们昔日的承诺,只是,刘和珍已经无法和他一起了。
北伐中,方其道曾在北伐军任第二师政治部主任,他当时的师长是刘峙,副师长叶剑英。可越是官做得大,他对未婚妻的思念便也越深。因一直念着刘和珍,他在未婚妻牺牲后将她的母亲和弟弟都接来照顾了。
刘和珍牺牲时,他的弟弟刘和理年仅16岁,他一直供弟弟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读书到毕业。即便后来与其他女子正式结婚了,他也一直照顾着他们。
而当日因试图扶起刘和珍而一同被击倒的两位女同学中,杨德群已当场牺牲,而另一位中了四弹的张静淑却侥幸活下来了。
事发当晚,她被抬回了女师大,惨叫了一夜后,她才被抬进了医院。期间,她身体所受的摧残已非一般人能想象。大幸的是,经治疗后,她的身体已基本复原。
张静淑留存了很多她与刘和珍等的合影,每年的三一八,她都会用各种形式悼念当日牺牲的刘和珍等。
刘和珍、许广平、张静淑等二十四名中的骨干在园合影留念晚年的张静淑身体一直不好,她有高血压、白内障,三一八事件时所中的四弹留下的伤也隐隐作祟。但她仍在这种境况下,顽强地活到了1978年。辞世时,她享年76岁。
相比张静淑的长寿,刘和珍未婚夫方其道就短寿多了。
刘和珍牺牲仅仅20年后的3月29日,方其道因病辞世于南昌翘才中学,终年他年仅53岁。临终前,他将自己和刘和珍的合影交给了弟弟刘和理保管。一切交代妥当后,他一脸释然地走了。
方其道的女儿们说:“父亲走时很安详,似乎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的确,方其道死前已经把他能替刘和珍做的,全部都做到了。他一直悉心照顾着刘和珍的母亲和弟弟,抗战期间,南昌危急,已辞职迁居江西赣州的方其道收入低微,可他宁愿变卖贴身物件,也要将刘和珍母亲和弟弟照顾好。
在他的帮衬下,即便刘和珍早已不在,她的家人却也一次次度过了难关。
方其道与刘和珍方其道后来结婚所生孩子都管刘和珍母亲叫“外婆”,管刘和珍弟弟刘和理叫“舅舅”他们两家,一直亲如一家。
刘和珍的母亲活到了解放后,因为是烈士家属,她受到了国家的优待,83岁那年,她无疾而终。刘和珍弟弟刘和理,在解放后被安排到了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他的一生也平安顺遂,即便后来方其道去世了,他也一直与方其道家人保持亲密往来。
本篇末尾,附上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对她予以最高评价的那句话,谨以此致敬刘和珍和与刘和珍一样曾为革命牺牲的勇士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