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勃列日涅夫怎么死的(苏联,实亡于勃列日涅夫)

时间:2024-02-08 23:36:22阅读:

勃列日涅夫怎么死的(苏联,实亡于勃列日涅夫)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那些真正让那个大国致死的病因,往往被人忽略。

202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整三十年。国内有些人,一谈到苏联解体,就会骂戈尔巴乔夫,的确,当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成为苏联的第七代领导人的时候,这个超级大国似乎依然显示着它的超级大国的一切外部体征:辽阔的国土、强大的军备、坚不可摧的政治控制、看似还算稳定的国民经济、在欧洲有一堆的卫星国,对亚非拉一些小盟友在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力等等。总之,表面上看去,一切还好。其实戈尔巴乔夫在接掌苏共最高权力两年多之后的1987年“十月革命”纪念日上,也充满信心地发表了一通富有“战斗性”的演讲。自豪的宣称:“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新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永不回头。”但是,当戈尔巴乔夫真正深入的了解他接手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时,他立刻就头大了。如前所述,苏联表面上似乎具备一个超级大国的所有特征。唯一的问题是——它的老百姓过的日子实在太苦了,至少相比于西方而言。我们这里且不论同时代美国总统里根开的那些揶揄苏联物资短缺的玩笑,就说说苏联人自己观感吧。1989年的时候,曾被戈尔巴乔夫一手提拔的叶利钦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小挫折,想出国看看,尤其希望到美国访问。美苏关系处于和缓期,但美国怕影响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不敢直接出面邀请。但美国一所大学当时恰好有个“苏联研究中心”,研究者有些是老派共产主义者。通过学术交流名义,叶利钦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这些苏联粉丝组织车队,帮助叶利钦在美国旅行。旅行的车队开到德克萨斯州,在休斯顿一家超市前停下来。叶利钦想去看看,于是信步前往。他看到的景象让他崩溃。在这个普通的超市里,一排又一排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应有尽有的食品和家用百货,每一类产品有十几种之多。拥有的消费品之丰富,超出了这位苏联高官的想象。市民可以在超市里闲逛,信手将商品扔到小推车,不喜欢就将它扔出来,没有人理会。不仅商品丰富,陈列样式也非常吸引人。几乎见不到店员,即使有也客客气气,非常随和。超市如此开敞,似乎从不担心窃贼或者有人偷吃。而在同时期苏联的商店里,这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偷窃大师可以在售货员的眼皮子底下偷走商品——因为物资实在太紧缺了。用苏联人自己说法——唯一不紧缺的就是“紧缺”这个概念。超市这种模式,是即便生活在苏联特权精英阶层、享受特供待遇的叶利钦也是想不到的——给他们开放的那种特供商店里,其实也需要排队、甚至走后门,跟售货员、商店经理搞好关系,或者你的级别够高,才能拿到想要的商品。等逛完超市,叶利钦就失踪了,随行人员到处寻找,后来发现他一个人在车里抱头痛哭。别人上来劝说,他突然像狮子一样大吼:“我们这几十年都白搞了!”其实叶利钦这话,说的也不完全正确,应该承认,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的民众生活水准,相比美国虽然差一些,但好歹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好歹没有到八十年代末那种看一眼就让人崩溃的程度。彼时,赫鲁晓夫与尼克松还可以理直气壮的展开一场厨房辩论。当尼克松向赫鲁晓夫炫耀美式生活的富裕与自由时,赫鲁晓夫可以说:“你以为我们会被这个展览惊得目瞪口呆。可是事实上,我们不会,苏联人的生活也在好起来,未来所有新建的苏联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而在美国要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未来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当时所仰赖是对民众未来生活的许诺——你美国现在是很好,但我们sh主义苏联将来会比你搞得还好!不管这种许诺可信度几何吧,好歹表明这个国家是朝着重视民生这个方向努力的。所以赫鲁晓夫同期也在推动很多改革,在经济上发展农业和民用工业,在政治上清除斯大林个人崇拜遗毒,虽然这个乌克兰猪倌出身的领导人在很多具体手法上十分稚拙,但好歹他尽力了。苏联老百姓要求也不高,只要你尽力了,方向对头,未来有奔头,大部分人都能容忍。哪怕是“苏穗宗”呢……可是这种局面,很快戛然而止了。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和克格勃头子谢列平密谋一起密谋,用在莫斯科突然召开中央全会的办法,一举将赫鲁晓夫赶了下台。这种手段,在苏联政治斗争中并不罕见,赫鲁晓夫当年也是用这办法对付的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但这个政变初看起来实在有点多此一举,因为在政变之前,勃列日涅夫本来就是赫鲁晓夫所属意的接班人。而苏联当时也结束了斯大林时代的领导干部终身制,表面上看,如果勃列日涅夫愿意多等两年,可能就能自然“上岗”了。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推动的改革的不成熟,勃列日涅夫觉得他无法这样等下去,赫鲁晓夫当时把勃列日涅夫和另一个“备胎接班人”波德戈尔内同时放在了书记处,把权力分给这两个“第二书记”,让他们彼此互为自己的“备胎”,颇有点“二桃杀三士”的意味。但这种模式让两个人同时饱受了对未来命运忧心忡忡的折磨和互相倾轧的痛苦。当年克里姆林宫里流传一句话:“赫鲁晓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说的就是勃列日涅夫遭的这个罪。勃列日涅夫:当二把手相当难受索尔仁尼琴勃列日涅夫对给他提意见的民间意见采取强硬的手段,不是抓进监牢、送去劳改或精神病院,就是干脆赶出苏联。结果这些打压反而让其反对者都变得极端化、系统化、集团化。可以说,苏联这一时期手造了它的反对派和掘墓人。而这一切,加速发生在从勃列日涅夫上台到倒台的18年中。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终于死在了莫斯科,终年76岁。但苏联的厄运,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终结。勃在世的时候,吸取了其前任赫鲁晓夫的“教训”,坚持没有扶持和指定与自己有年龄差距的接班人,这样做好处当然是确实不会再有“太子夺权”的事情产生。但恶果却是:一旦既有的政治强人勃列日涅夫撒手人寰,苏联中央顿时就不会再有足够年轻,也足够有威望的人来接班了。之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年事已高,相继都在执政一年后死去。当时苏联的笑话:问“有四十颗牙、四条腿的,是什么东西?”答:“鳄鱼。”问:“有四颗牙、四十条腿的,是什么东西?”答:“政治局”而之后的戈尔巴乔夫因为上台时“只有”54岁,在当时苏联政治体系中属于婴儿级别,根本不足以统御全局,更无法挽救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的苏联。是的,一个有趣的悖论在于,在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无论想要重启改革,还是继续坚定的反改革,都需要依赖极度强力的政治强人才能进行,而这种政治强人,又是勃列日涅夫时代无法留下来的。于是苏联之后的危机、混乱、乃至解体,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最终,苏联衰亡的厄运,就这样被铸造了。正如明不亡于崇祯,而实亡于万历;苏联不亡于戈尔巴乔夫,而实亡于勃列日涅夫。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人类的历史,总是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被铸造,而这些关键的转折却往往又被后人所有意无意的忽略。这就是历史的讽刺吧。苏联这个国家,它的确有过崇高的理想,但却终被败坏。它的确有过宝贵的时机,但却终被错失。这,的确是一个大国悲剧。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