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代帝王元宪宗蒙哥,一生的遗憾便是没有统一全中国,然而遗憾中的遗憾就是没有征服我们四川人。他估计连死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他会栽在我们四川人的手里,最后死在合川的钓鱼城。正是有了猛哥的这一场死亡戏,才使得南宋朝廷能够再“苟延残喘”十多年,最后留给了元世祖忽必烈来收残局,所以说南宋朝廷能够奇迹般的“复活”,得亏了我们这位元宪宗蒙哥。
元宪宗,原名孛儿只斤·蒙哥,成吉思汗铁木真孙、托雷长子。母亲是唆鲁禾帖尼,据说元宪宗蒙哥出生的时候,父亲拖雷正在远征金国!得知妻子即将临盆,于是返回草原部落,临近家门的时候,看见草原上“仙鹤齐鸣”,四处“”紫色银光,“仙雾缭绕”,此等景象让托雷大开眼界,也让他“不知所措”
刚踏入家门,长子蒙哥便出生,此时屋内“金光闪耀”,“五彩缤纷”婴儿的啼哭声十分的响亮,周边的部落都“闻声而动”,这让托雷十分的欣慰和高兴,豪迈地说:“我托雷的长子出生了,我有儿子啦!”然而听到孩子的哭声后,一位老者从帐篷外进来,给托雷送了来一条鱼祝贺,所有的景象戛然而止,这也似乎预示着蒙哥最后的结局“因鱼而亡”!
即位前的蒙哥曾参加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他力图让自己更勇猛些,获得更多的功绩来给自己加油,从而完成爷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遗愿,收复中原,建立大蒙古帝国。
元太宗七年,托雷在远征金国的途中,不幸染病,在去世的时候,立蒙哥为第二代大汗,托雷弥留之际,望着蒙哥还用手指着南方,是不甘心,也是希望蒙哥能继承他和父亲成吉思汗的遗志征复中原,覆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元宪宗元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蒙哥被拥立继大汗位。成为大元朝第四位大可汗,但凡新旧权力接替之际,总会有些许的事故,会遇到些反对的声音,历史总会如此的相似。蒙哥继位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蒙哥的大汗之位,起兵反叛,后蒙哥率兵镇压,经历了1年时间才平叛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大汗之位,后又以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巩固完自己的大汗之位后,元宪宗蒙哥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也想起了父亲托雷、祖父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遗愿,于是和自己的弟弟忽必烈率军南下,进攻南宋。元宪宗八年,蒙哥、忽必烈、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而蒙古他亲率主力征四川,对宋大战拉开帷幕。
此时的南宋朝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在贾似道等奸臣的蒙蔽下,南宋朝廷的皇帝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全然不担心亡国的危险,殊不知蒙古大军已经快打到家门口了,而在贾似道的乱政下,“民不聊生”,都活在生与死的边缘。
蒙古三路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在蒙古铁骑下,南宋的军队“不堪一击”,士兵惨死在铁骑之下,一座座城池成为蒙古的领土,用“唾手可夺”来形容再好不过,蒙古铁骑所到之处,城池守将纷纷投降,南宋的领土逐步缩小。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的佳作,似乎也预示着天府之国的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不,蒙哥亲自带队进攻四川就遇到了难题。当蒙古铁骑进攻到合川钓鱼城的时候,就停止了进攻的速度,因为四川的地理优势,蒙古铁骑的威力在这里显现不出来,毫无用武之地,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蒙古铁骑“无可奈何”!
此时的蒙哥“心急如焚”,连续进攻了一个月,均没有攻破钓鱼城,打开四川的门户。于是紧急开会,研究对策。也许是蒙哥太低估了我四川人民的智慧,也高估了自己,对于从未失败的自己也太高傲了。
进攻几个月之后,陷入了僵持局面,面对铁桶一般的围困,四川人民早就学会自给自足,完全影响不了,反倒是蒙哥军队有些后勤供应不上。打消耗战,显然是达不到目的,反倒是给蒙哥出了难题,面对疲惫的蒙古大军,四川人民却越战越勇,由防守转向进攻。
就连蒙哥都想不到,四川人民这么有智慧,这么英勇,自己都不敢相信,而最让他不敢相信的事,即将发生。合川钓鱼城的将领迅速从军队中挑选出一批士兵,成立敢死队,在半夜的时候进攻蒙古大营,来个“措手不及”
殊不知就是这批敢死队,给自己造就了噩梦,改变了南宋朝的历史,让南宋朝廷在延续了十多年,也改变了蒙哥的命运,乃至蒙古帝国的命运。当晚的敢死队,突袭蒙古中军大营,因为蒙哥完全想不到四川人民会主动出击,所以完全没有加强防范。从而导致中军大乱,士兵死伤无数,自己也不幸,在中被击杀。
元宪宗蒙古去世的消息,被将领秘密隐瞒,只是快速地将消息报告给了忽必烈,当他死的消息秘密传到当时正在突破武汉长江天险的忽必烈那里时,为了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匆匆撤军北返,随着忽必烈的撤军,钓鱼城下的蒙古军队也迅速的撤兵,南宋王朝因为元宪宗蒙哥的战死奇迹般的复活了。
元宪宗蒙哥,一个所向无敌的人,一个没有失败过的帝王,碰到强大的对手,自然兴奋又不甘心,但是他却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才导致了自己失败的结局,之后后面的30多年的时间,合川钓鱼城都是元朝统治者心中的一根刺,一根难以拔出的刺。
元宪宗蒙哥虽然并未亲自攻下全中国,死在了合川钓鱼城,但是他发动的征服战争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可谓贡献良多,也为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