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三国曹操怎么死的(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反因“不孝”被曹操处死呢)

时间:2024-03-01 22:21:45阅读:

三国曹操怎么死的(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反因“不孝”被曹操处死呢)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流传了上千年,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则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三国史就会发现,孔融最后死的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孔融四岁时就已经懂得尊敬兄长的道理,我们也常说“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为何孔融会如此呢?我们还会疑问,孔融小时候如此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何长大后,却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三国,走进孔融。

孔融十三岁这年,父亲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父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并没有丝毫的矫饰,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那么后来,他为何又会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这是一大疑问。

在孔融十六岁时,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张俭。张俭因为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这时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时年十六岁,张俭以为孔融年轻,故未曾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来事情泄露,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

而孔褒、孔融兄弟则被捕入狱。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不料,孔融争着认罪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却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官吏没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他们的母亲,孔母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就这样,孔氏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便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乡里。这时候孔融十六岁,年龄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想着替兄长承担罪责,可见他的孝悌不是假的,这又一次让我们产生疑惑,曹操为何会以“不孝”之名处死他?

这恰巧说明孔融是一个大孝子,他之所以进入官场,也是因为“孝廉”而闻名乡里。这时,我们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个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这个问题我们搁置一边,先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在东汉时期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