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张学思怎么死的(他是张学良的亲弟弟,开国少将,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被林彪一伙迫害致死)

时间:2024-02-13 22:45:37阅读:

张学思怎么死的(他是张学良的亲弟弟,开国少将,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被林彪一伙迫害致死)

张学思是人民军队的优秀将领、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爱国名将张学良之弟。1933年加入中国,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参谋处长、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辽宁省主席、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新中国诞生后,先后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70年5月29日病逝。

接受共产主义新思想义无反顾地走出大帅府张学思,字述卿,辽宁海城县人。1916年1月6日出生于奉天(今沈阳)“大帅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

张学思从记事时起,穷兵黩武的父亲就经常带着他们兄弟参观奉军的阅兵演习,以便从小熏陶其掌握“兵权”的思想。在张学思幼小的心灵中,父亲是个传奇般的英雄,他幻想“自己长大了,也应带兵打仗,当大官,有威势”

然而,张学思儿时的这一幻想,却在母亲的影响下破灭了。他的生母许谢旸严格教育子女,经常讲起辛酸苦难的往事,她教育张学思和他的三哥张学曾:“你们不要忘了穷人的苦,不要摆豪门公子的架子,要平民化,千万别染上纨绔之气,没出息。你们兄弟俩成人后谁要是吃喝嫖赌,我就去自尽!”她告诫他们:“权势和富贵不是好东西,你们长大要自立,好好念书做学问,不要靠张家的势力吃饭!”在许氏的支持下,张学思8岁入省立第四小学读书,打破了大帅府“不入学堂”的禁律。在这所平民小学里,张学思不坐小汽车,不穿绫罗衣,和普通同学一起学习、劳动和娱乐。

◆张学铭和张学良张学思合影。

当时,东北民众的反日情绪异常高涨。小学时期的张学思,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声援“五卅”运动的示威游行,学唱过流行的反日歌曲,听老师讲过左宝贵、邓世昌英勇杀敌的故事,在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反日爱国的种子。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谋害。张学良继位执政,在东北进行了学习欧美,旨在反日的改革。张学思从大哥的身上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希望。但是,这一改革只不过昙花一现。张学思失望了,更加坚定“自谋出路”的决心。

同年,张学思考入张学良主办的沈阳同泽中学,结识进步同学王金镜,共同办起进学会。可是,刚开展活动,就被当局勒令解散了。

1931年2月,张学思追随王西征来到北平。从此,他永远离开了大帅府。

割舍不下的兄弟情缘誓跟党走的无悔忠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汹涌澎湃。张学思痛感于“国恨家仇”,奋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之中。然而,由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拱手让出东三省,被全国人民骂为“不抵抗将军”,是丢失东三省的“罪魁祸首”人们痛恨张学良,也迁怒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因而受到同学们的鄙视和指责。张学思感到冤枉、耻辱和羞愤。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闯进顺承王府,声泪俱下地对大哥慷慨陈词,劝他力戒毒瘾,振作精神,率东北军打回老家去!可是,张学良有难言的苦衷,身不由己。

1933年3月,立志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张学思,经王金镜介绍,加入了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沙滩支部。4月,由王金镜作为介绍人,张学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他彻底背叛了封建军阀的家庭,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光辉道路。

张学思入党伊始,就接受一项特殊任务:为了扩大武装力量,党组织决定派他和王金镜等打入东北军67军特务队做“兵运”工作,待时机成熟,把队伍拉出来,组建华北工农红军。

◆张学思全家在当年的海军学校合影。

由于特务队的“兵运”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条件尚不成熟,就仓促向外开拔,结果遭到数倍敌人的包抄,特务队被打散,很多同志被捕或失踪,组织也遭破坏,张学思、王金镜二人失掉了组织关系。在严重的挫折面前,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张学思没有消沉。他和王金镜研究认为,不懂得军事就无法掌握部队,必须先学会军事,将来时机成熟即可利用家庭关系,拉起一支党的武装。

1934年初,张学思动员母亲资助王金镜3000元钱,助他赴东京士官学校留学。7月,张学思经张学良保荐,入南京中央军校第10期第2总队步兵科学习。在军校,他一心苦学苦练军事技术,成为全校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张治中教育长对张学思的军事才干称赞不绝。张学良也欣慰地说:“在七个弟弟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老四,他有志气有头脑,勤奋好学,没有一点纨绔之气。”1936年夏天,张学良从西安派特务营营长孙铭久来看望张学思。孙铭久告诉张学思:“张学良思想发生了转变,决心同联合,逼蒋抗日。他在王曲镇办了军官训练团,正积极着手改革东北军。”张学良还嘱托张学思“在军校物色东北籍和外省的爱国进步学员,毕业后一同到东北军去,准备抗日复土”

12月11日,西安金家港2号张公馆给南京军校的张学思发来一封加急电报,要他速返西安。可是,由于张学思正在宣城野外基地参加毕业大演习,未接到这封急电。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抗日的需要,毅然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当天夜晚,南京军校根据何应钦的手谕,在宣城野外基地秘密逮捕张学思,连夜押往军校的练习营软禁起来。

翌日,张学思如约而来,不料晴天一声霹雳,张学良被军事法庭秘密拘捕审判!

◆周恩来与张学思。

1937年1月,21岁的张学思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中央军校。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胡宗南、桂永清等都来拉他到中央军工作,张学思以回东北军为由拒绝了,最后,校方决定将他留校,这实际是要把张学思控制起来。张学思去找张治中教育长,表示愿意留校,但要先请一段假,回天津探望母亲。张治中同意了。于是,张学思乘上北去的列车,摆脱了当局的控制,千里迢迢去寻找中国。

七七事变爆发后,社会上风传张学良将出来继续领导东北军。张学思受之托,设法打探此传虚实。8月,张学思来到上海,见到嫂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当时,两位女眷每周轮流去溪口陪伴软禁于此的张学良。在她们的帮助下,当局批准了张学思去探望大哥的申请。几天后,张学思和赵四小姐结伴赴奉化溪口,同行者还有一个姓黄的蒋介石的代表。

在溪口镇西北处的风景区雪窦山上,张学思见到了想念已久的大哥。张学思在山上逗留4天,每日陪大哥到处游逛,但因特务们紧随左右,不便交谈正事。临别的前一天,趁着大雨滂沱之机,张学良与张学思在书房里佯作看书,躲过特务们的监视,用纸笔进行无声的交谈。

张学良告诉他:“我曾写信给蒋,请求去抗日,他回信不允,叫我好好读书。这次他派姓黄的来,要我写信给东北军各军军长,嘱他们服从蒋的指挥,不可乱闹。”张学良嘱托张学思:“你回去找东北军各军军长,告诉他们,东北军如能团结,抗日战争扩大,我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他希望四弟“多看进步书,回东北军去,抗战到底!”张学思回答:“您的话我一定办到!”张学思重新入党后,由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党团书记刘澜波直接领导,刘澜波向他转达周恩来的指示,要他广泛联络东北军上层人士,做争取释放张学良的工作。

张学思积极执行党的指示,在刘澜波的具体领导下,在黄显声、高崇民等东北知名人士的协助下,历尽千难万险,奔波于济南、南京、上海之间,分别找到东北军各军军长和政界元老,向他们转达张学良的嘱托。在张学思的动员下,他们每人写了一封请蒋介石释放张学良的信。但是,蒋介石阴谋在“不杀不放”中收买、瓦解东北军,因此,始终没有释放张学良。

1938年1月,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接见张学思,鼓励他说:“‘释张’工作虽未如愿,但它暴露了蒋介石的阴谋,教育了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胜利者,蒋介石是失败者。”张学思在挫折面前,鼓起了更大的勇气和斗志。他向周恩来申请,要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建立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周恩来表示赞同,并指示说:“或回53军,或是自己搞均可,尽量发展,搞起来即向八路军靠拢。”还嘱咐他“要大胆,谨慎。”这时,王金镜从东京学成回国,刘澜波派他协助张学思一起搞武装。他俩分头奔走,广泛联络东北籍的同学、旧友和志士仁人,在河南郾城办起了近百人的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张学思计划把这批人培养成抗日骨干,然后带回53军发展力量,把53军变成领导的抗日武装。

可是不久,53军与日军交战,惨遭失败,残部溃退太行山一带。面对对日作战失利,亦加紧破坏抗日武装,但张学思百折不挠,意志弥坚。他态度鲜明地对随从者说:“要抗日,就得跟定,海枯石烂,此心不变!”投身延安锻造钢铁意志转战华北沐浴战火洗礼1938年4月,组织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将郾城训练班人员送往延安学习。因考虑到张学良能否获释尚无最终结果,故安排张学思暂去香港待命。

在香港,张学思与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廖承志将自己珍爱的一本《论持久战》赠送给他。张学思如饥似渴地读完之后,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伟大,我多想去延安见见他啊!”10月下旬,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张学思抵达延安。

在杨家岭,张学思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毛泽东关切地说:“延安生活条件很艰苦,你能不能过得了生活关?要不要钱花?”张学思表示:“延安能革命能抗日,再苦我也不怕!”张学思牢记教诲,在延安马列学院勤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革命意志。他每天很早起床,把大家的洗脸水打好,把地扫干净,把火盆里的木炭火烧旺,然后跑到野外锻炼身体。他以前连镢头也不曾摸过,可在开荒种地的时候,竟以惊人的毅力,每天比别人多开三分地,在马列学院总结生产的大会上,张学思受到嘉奖,同志们称赞他是模范学员。

1939年9月,23岁的张学思在马列学院毕业,担任抗大三分校东干队(即东北干部队)队长。

东干队驻扎在宝塔山上,共80多人,大都是东北籍的党员团员和进步青年。为了提高队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实际斗争经验,张学思请吴玉章、王若飞、张鼎丞、宋时轮等同志到队里讲课。为了改善队里的生活,他领导队员开荒种菜,喂猪养羊,自做豆腐。冬天,他带领队员,进山砍柴背柴,修窑烧炭。年底,东干队被评为抗大三分校的模范队,张学思被大家誉为模范队长。

1940年初春,张学思到延安女子大学听报告,认识了女大的广东姑娘谢雪萍,后结为夫妻。

1940年9月14日,张学思率东干队告别延安,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战场。

1941年1月,东干队调赴冀中军区,张学思担任了冀中军区参谋处长。从此,他在华北抗日斗争最艰苦、最残酷的冀中平原,经受了战火锻炼和生死考验,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成为吕正操司令员的得力助手。

1942年,日军为把华北变成“兵站基地”,对冀中平原实行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冀中军区根据参谋处提供的情况和建议,决定向外线转移。张学思随吕正操,率领军区27团和两个特务连,掩护冀中党、政、军、群机关2000余干部,历尽艰险,终于冲破敌人的铁壁合围,安全转移至冀南。

6月11日拂晓,在威县掌史村,军区警戒部队突然与敌接火。张学思亲去前沿侦察,迅速判明情况,敌人只是小股部队与我军突然遭遇,尚不知村中隐蔽着冀中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据此,军区司令部决定:要隐蔽实力,麻痹敌人,拖到夜晚,设法突围。吕正操命令部队,只准用、与敌人打“蘑菇战”,不准使用重武器。就这样,我军连续打垮了敌人七八次冲锋,敌人摸不清我军实力,越输越恼,不断补充兵力,由最初的一二百人增加到二三千人,但始终未能越我防线一步。丧心病狂的日军竟使用了毒气。张学思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前沿部署部队防毒。

晚9时,我军分三路突围。张学思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卓雄率领一路,从村东南角突了出去,日军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会杀出千军万马!他们惊恐万分,只顾四散逃命。

8月,转战至冀鲁豫根据地的冀中军区接到八路军总部的指示,要他们趁青纱帐茂密的时节,向太行山转移。去太行山要西跃平汉路,通过130多华里纵深的日伪封锁线。为此张学思两次派出侦察小组化装侦察,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行动方案。

按照计划,冀中军区5000人的队伍从内黄出发,渡过卫河,直插民团武装天门会的领地。天门会势力横贯浚、滑、汤(阴)三县,掌握二万多条枪,地下党员胡紫青担任着这支武装的参谋长。胡紫青根据事先的安排,派人给浚县日、伪政权送去情报,谎称:“夜里突然来了上万的八路军,扬言要光复失地!”愚蠢的敌人信以为真,立即紧闭城门,龟缩在碉堡里,不敢走出半步。这样,我军白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养精蓄锐,夜晚隐蔽急行军,一枪未发,安全通过了敌人重点把守的平汉路及其两侧密集设防的地段,在太行山下,与129师胜利会师。在八路军总部举行的欢迎冀中军区的军民联欢大会上,彭德怀副司令员当众表扬了智勇多谋的张学思。

赴东北老家收回国土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中旬,中央根据抗战胜利后全国形势的新变化,及时作出了“向南防御,同北发展”的英明战略决策,派遣20多名中央委员率13万大军、2万名干部开辟东北根据地。张学思奉命率警卫连日夜兼程,奔赴辽宁。

张学思出任辽宁省主席,深得民心。东北人民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对张学良将军的尊敬和爱戴。张学思上任伊始,便发表《告东北同胞书》,召开各界群众大会,接见各方代表,发表广播讲话,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平、民主、自治的主张,揭露反动派发动内战、抢夺东北的阴谋。他大声疾呼:“东北是东北人民的东北,难道还叫下不抵抗命令的人把我们作第二次奴隶吗?难道他们早已不要了的东北被我们自己自治是不应该的吗?没有任何理由向东北人民‘收复失地’!”蒋介石在美支持下,疯狂调兵遣将,争夺东北。张学思坚决贯彻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手抓地方,一手抓军队。他和辽宁省保安司令部政委陶铸、副司令员邓华等紧密合作,很快建立了沈阳、鞍山、抚顺、铁岭、营口、新民、辽中等八个军事领导中心。他们还以正规军20团、15团和32团为骨干,吸收了沈阳独立大队、铁西工人自卫队、总工会工人训练总队等武装。加上接收的旧军队,又招募了大批壮年,建立了保安第1、2、3、4旅和一个训练总队,一个支队,大大充实了人民武装力量。

11月下旬,军攻陷山海关、锦州等地。遵照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张学思率辽宁省和省军区于26日撤出沈阳,随中央东北局迁至本溪。

不久,正是春夏之交,东北再度燃起内战之火。张学思率辽宁省省级机关乘火车向长春转移。当列车行至梅河口车站时,突遭敌机轰炸。张学思对保护他的警卫员大声命令道:“不要管我,快去保护车向忱、高崇民!”他孤身迎着硝烟炮火,冲上火车头,欲把火车开到安全地带。这时,一颗落在车头前,路基被炸了一个大坑。列车无法开动,而敌机却仍在上空盘旋、俯冲、扫射。在万分危急之际,人民军队的高射炮怒吼了,敌机仓皇而逃。省主席亲自驾驶火车抢险,使在场的目击者无不感动。当张学思平安走出火车头时,激动的人们欢声雷动。

6月初,中央东北局和辽宁省又由长春转移至哈尔滨,8月7日,由张学思负责筹备的东北各省代表联席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开幕。张学思当选为东北行政委员会这个东北最高行政机构的副主席。

会议闭幕后,张学思率领部分机关干部和一个警卫营,冒着风雪严寒,长途跋涉奔赴南满根据地。

当时,蒋介石炮制了一个“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妄图集中兵力先消灭南满我军,然后再进攻北满,独占全东北。为此,他调集8个整编师、十余万精锐部队,分三路向南满根据地进逼。年底,整个南满解放区只剩下长白山麓的临江、蒙江、抚松、长白4个县。辽宁、安东和辽南三地的党政军机关部队以及第3纵队、第4纵队的主力部队,都被压迫在这不足25万人口、荒凉贫瘠的山沟沟里。

在敌情异常严峻的关头,中央东北局成立了以陈云、萧华为正副书记的辽东分局和以萧劲光为司令员、陈云为政治委员的辽东军区,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了以张学思、刘澜波为正副主任的辽东办事处,加强对辽东党、政、军的领导。

12月11日,陈云在临江主持召开辽东分局会议(即临江会议)。会议决定继续坚持南满对敌斗争,并要求张学思抓好地方部队和支前工作。

张学思坚决贯彻辽东分局的指示,亲自动员和率领辽东各级地方干部下去做群众工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主力部队的吃粮、穿衣和兵员补充、运输的需要。与此同时,张学思还指挥地方部队,破袭敌人的铁路运输线,阻止敌人向通化、临江运送兵员和物资。在火石岭战斗中,辽宁省军区警卫团1营,一举击溃了敌新1军88师的一个骑兵团,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四保临江的战役。

1947年春,蒋介石的“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已彻底破产,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张学思率领辽宁军区独立师、警卫团和李洪光支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反攻。

1948年11月2日,伟大的辽沈战役接近胜利的尾声。张学思随陈云率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从哈尔滨赶到沈阳。在沈阳的战斗尚未最终结束的时候,张学思便和伍修权一道,开始了接收沈阳的繁忙工作。

周恩来点将担当海军学校创始人指挥新生海军屡立战功1949年初,正当辽沈、平津、淮海各大战役接连告捷之际,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最大的王牌军舰——重庆号光荣起义,开赴解放区!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的军舰。中央决定,组建人民海军。

创建人民海军,首要任务是培养干部。周恩来建议,由张学思负责这项工作。4月,张学思赴北平中央组织部报到,领受创建人民海军学校的任务。

9月21日,张学思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作大会发言,他激动地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今天虽未能亲身参加这个盛典,但是他们会得到最大的欣慰。在谈到人民海军的组建时,他说:“中国人民海军以一个幼年的资格,列入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我们一定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号召,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会议休息的时候,毛泽东高兴地对张学思说:“你干海军好哇!中国的领海需要海军来保卫,沿海的岛屿也需要海军去解放,好好干吧!”此后,张学思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创建人民海军的神圣事业之中。他奔波于沈阳、安东(今丹东)、大连、葫芦岛之间,组织力量做打捞重庆号的准备工作。为了了解先进国家创办海军学校的情况,他与刘亚楼、张爱萍等共赴苏联访问考察。为选定一个理想的校址,他亲自跋涉,沿渤海和黄海岸勘察,最后选定大连老虎滩海湾西侧地域建校。那里依山傍海,又有现存的建筑群。可是,当时驻着苏军炮兵团团部和一营士兵,要办成交涉,需要很长时间,随同者都感到为难。张学思认为既然校址选定了,就要加快进度。他亲自奔波了两个星期,最终告诉筹建组,校址已经腾出来了。大家颇感惊奇。原来,他一面通过中央军委、外交部与苏方交涉,一面请大连物色好苏军炮兵团的新址。这样圆满而迅速地解决了校址问题。

1950年2月,大连海军学校正式开学。萧劲光司令员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

1951年初夏,周恩来和邓颖超乘大连海校炮艇,巡视大连海湾。周恩来高兴地表扬张学思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不仅办起了海军学校,而且已学会亲自操船,能带领学员海上实习,干得很好嘛!”张学思谦虚地说:“我对海军业务还不熟悉,有许多东西自己不懂。”周恩来微笑着勉励他:“知难而进,边干边学。”周恩来的教诲,成为张学思的座右铭,激励他更加勤奋刻苦地钻研海军专业技术。

◆萧劲光、张学思两位校长研究教学方案。

作为一校之长,张学思对学员关怀备至。他叫得出每个学员的名字,熟悉每个学员的情况。他十分注意从实际出发,培养学员爱舰、爱海洋的思想,给学员提出了“海上为家,岸上作客”的口号,每次学员出海实习,他都亲自加以指导。他要求学员们,要不怕晕船,不怕寒冷,不怕困难,不怕艰苦。在他的执教下,大连海校培养出大批优秀海军人才,迅速提升了中国新生海军的军事实力。

1953年3月,张学思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带职赴朝鲜战场见习。他奔波在朝鲜海岸,考察了解朝鲜海岸防御和海上作战情况;参加了西海岸防御指挥部海军办事处的工作,与其他指挥员一起探讨海岸防御和抗登陆作战的方案,他还在执行朝鲜西海岸防御任务的志愿军某军里,担任了代理军长的职务。由于中朝军队加强了海岸防御,粉碎了美军发动第二次登陆作战的企图,保证了朝鲜战争的最后胜利。

1954年底,为巩固海防,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部队攻占一江山岛。这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诸兵种首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张学思作为海军方面负责人被派往联合指挥部,协助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指挥这场战斗。11月14日凌晨,我雷达观测站发现蒋军太平号护卫舰目标,张学思亲临岸上指挥所指挥,我快艇奉命出击,在夜幕掩护下占领最佳攻击阵位,在太平号尚未察觉时,“轰”的一声巨响,我已命中舰首,那艘1400多吨的护卫舰葬身海底。这是人民海军史上第一次由快艇击沉敌舰,同时也为解放一江山岛夺取制海权创造了条件。

1961年3月,张学思升任海军参谋长。作为海军的一名杰出将领,他不仅在制订战略规划上有雄伟气概,而且身先士卒,经常亲临第一线。他首先参加了国产潜艇远航训练,取得了对国产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全面鉴定的第一手资料,为各舰队领导干部在作战、训练中亲自随舰出海作业起了表率作用。

“为了案徇情编造事与实违,愿身殉共产主义万死如归”然而,正当海军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张学思为之竭力奋斗做出贡献的时候,前进的航道上骤起狂澜。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担任国防部长的林彪突然发难,批评海军没有把“四个第一”摆在第一,而是变成了“四个第二”,对海军工作予以全盘否定。接着,他又派其亲信李作鹏等人到海军,拉帮结伙,扩充势力。

为了树立林彪在海军中的地位,李作鹏一伙对海军建军以来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否定,如“不突出政治”,“技术第一”,“单纯军事观点”等等。张学思历来不愿把精力花在无谓争吵与辩论上,但在李作鹏一伙的攻击面前,他是非分明,曾愤慨地说:“海军是在党中央、毛主席亲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工作中有缺点和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怎能把海军工作说得一团漆黑呢!”李作鹏又把矛头指向大连海校,企图通过大连海校,进而否定海军建设的成就。一次,林彪到大连养病,看到大连海校一份“整风”材料,便借题发挥,说军事院校,都是搬的旧军队、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一套封、资、修的东西,这些资料和教材应该统统烧掉。于是,我国海军第一所正规化院校多年积累的中外图书资料被焚一空,开了全军院校“焚书”的先例,在林彪一伙罗织罪名、恶毒攻击之下,张学思和海军的主要领导被搞得无法正常工作。张学思气愤地说:“他们要搞乱海军,太不像话了!”他不愿再在这种黑白颠倒,自己又无法改变的局面下工作下去,便提出离开海军到六机部去工作的要求。周恩来从革命事业的全局考虑,指示海军党委:“张学思这样的人才,不能离开海军”

张学思被捕后,关在北京北郊某营区的一间阴暗、潮湿、不通风,只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内心充满了屈辱和愤怒。入牢的第二天,他写了一封短信质问李作鹏,没有回音。再两天又质问,仍不答复。

10月5日,他写信向周恩来申诉,但信被扣压,根本没有向总理呈交。一个月后,他被提审时,察觉到林彪一伙要借诬陷他达到诬陷、攻击周恩来的目的。为了挫败林彪一伙的阴谋,张学思不说假话,不出假证。他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折磨,给林彪一伙的“供词”竟是响铮铮的誓言:“为了案徇情编造事与实违,愿身殉共产主义万死如归。”张学思不屈的斗争,使“专案组”一筹莫展,李作鹏气急败坏地说:“你们搞不出问题来,是不是还要把张学思请回来当参谋长!”从此,张学思遭受到更残酷的摧残。1970年2月18日晚,他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为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肺源性心脏病,重度营养不良。周恩来得到消息后,立即指示抢救,但已病入膏肓。5月29日,张学思含恨离世,享年54岁。临终前,他愤然疾书“恶魔缠身”4个大字,表达他对林彪一伙的强烈控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学思的冤案得到彻底昭雪,他的业绩和英名永远彪炳青史。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