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防潮闸简介
海河防潮闸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处,是一座泄洪、挡潮、蓄淡、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闸工程。其主要功能是将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五大水系在天津汇流后的部分洪水经海河干流宣泄入海,并具有防洪排沥、挡潮、蓄淡之功能,是海河干流重要的水利控制工程。2013年1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河防潮闸资料
保护级别: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入海口处
动工时间:1958年7月1日
竣工时间:1958年12月28日
中文名:海河防潮闸
基本情况
工程始建于1958年7月1日,1958年12月28日建成;建设单位为天津市海河改造工程委员会,设计单位为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为天津市建设局道桥公司。
加固工程时间:1999年10月26日至2000年11月30日,建设单位海河下游管理局,设计单位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研究院。
海河防潮闸的主体建筑物是天津市著名风景名胜之一,闸体两岸控制楼为仿古建筑,气势宏伟,庄严秀丽,闸东楼墙上镶嵌着朱德同志为海河闸建闸工程的题词。
技术指标
海河防潮闸
海河防潮闸水闸结构型式为开敞式。孔数为8孔。设计过闸流量为1200立方米/s。
工程等级为Ⅰ级,设计水位:闸上水位2.6m(大沽高程,下同),闸下水位2.3m;校核水位:闸上水位3.5m,闸下水位-4.0m。
历史运用
工程建成以来,担负着天津市排沥、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对天津市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历史最大洪水:1963年8月28日洪水最大实测流量为1698m3/s,当时海河防潮闸8孔闸门全部提升至最高位置全天候敞泄。
历史沿革
治理背景
天津被誉为“九河下梢”。华北地区的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南运河、北运河、白河、浑河、涞河等九大河流汇流成海河,最后流入渤海。海河是历史上闻名的灾害频发河流,海河流域洪涝、旱、碱灾害频繁发生。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海河治理。
海河下游河段原是一条受渤海湾潮汐影响的河道,每天涨落潮两次。海水涨潮时如遇上游来水不足,海水就会倒灌入河,使河水变咸。据记载,1945——1957年间,海水曾倒灌上溯到小刘庄一带,直接影响了沿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遇汛期河水泛滥,沿河地区又难免涝灾之苦。50年代后,随着上游修库蓄水、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量的增加,进入海河的淡水逐年减少,河水咸化加剧。1958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修建海河防潮闸,主要目的是实现海河水“咸淡分家”。此项工程得到国务院批准,于当月开工。
制定方案
海河防潮闸工程曾先后制定了9个方案。从施工技术考虑,最终选择旱地建闸。即在旱地先建成闸体,再从闸门两侧开挖引河。引河平均宽250米,上游引河长400米,河底挖到-6米;下游引河长800米,通入渤海。
在下游引河修建一座拦河坝,将原海河入海口堵死,让河水循新开挖的引河经防潮闸入海。拦河坝长300米,高13米,顶宽15米。
为了不影响当地渔船出入渤海捕捞作业,又在渔业村与东大沽之间,向东修筑一条长1800米、宽100米的引河,在河道上修建渔船闸。闸下河道辟为渔港,供渔船停泊入港装卸货物使用。
此外,修建海河防潮闸时,曾考虑到进入海河的船舶数量将大大增加,拟在新港船闸的右侧修建二线海轮闸一座。此闸原设计为8000吨级,长220米,宽26米,闸底深-9米,工程已开挖基坑,因缺乏钢板桩围捻和经费,1960年在国家缩减基建规模时停建。
海河防潮闸工程由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天津市市政工程局组织施工。建闸及相关工程在当时来看规模浩大,挖掘土方420万立方米,浇筑钢筋混凝土23660立方米,抛砌石及杂石枕15万立方米,使用的主要物资达50余万吨,总投资1566万元。参加施工的除专业队伍之外,还组织社会各界十余万人参加义务劳动,施工现场最高日人数达5万人。整个工程历时l8l天,至12月底竣工。
建成规模
修成后的海河防潮闸总长188米,宽64米,高18.5米,闸底高程为-6米(大沽口水平)。闸体为开敞式,设9个闸墩、8个闸孔、16扇闸门。闸孔净宽8米,每孔有两扇高5.5米、宽8米、厚0.8米的平板式钢闸门,每扇重14.5吨,首尾相接,电动卷扬启闭。底部是20×20米的4块钢筋混凝土浇铸底板,周围打有8米长的木桩。防潮闸设计流量1200立方米/秒,上游控制水位在2.5——3.5米之间,稳性设计最低水位+1米。闸上设有3座桥:一是工作桥,长90米,宽3米,钢架π形梁结构,供工作人员维修、监测用;二是机架桥,钢架结构,长90米,宽9米,离地面高7米,上置闸门启闭设备,共有电机16台、卷场机22台;三是公路桥,长116米,宽7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结构,沥青路面,限定荷载8吨。闸的两端建有控制楼,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铺就,雕梁画柱,十分古朴典雅。桥周围有4个圆式翼墙,把整个建筑物烘托得十分壮观。
1958年11月14日,朱德委员长视察天津港时为海河防潮闸题词:“努力跃进提前完成海河建闸工程”,并亲笔题名“海河防潮闸”。
存在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河防潮闸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一是,防潮闸的建成,完全改变了海河潮汐河流的自然性能,使其成为受闸控制的渠化河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需求增加,利用海河蓄水满足城市需要的构想被证实只能是权宜之计。二是,建闸后潮汐动力基本消失,河流动力几尽,闸下纳潮量减少,淤积加重,闸门行洪能力不足。到80年代实际行洪能力只及原设计能力的一半左右。河道因缺乏潮汐动力冲刷,沉积日益严重,1959——1970年,年均来沙量140万立方米,约120万立方米积于河床,其中下游淤积量为20万立方米。1979年与1963年相比,河床普遍淤高1至2米,有些地段高达3米以上。泥沙的严重沉积,使河床变宽,深槽变浅,纵比降变缓,加之上游修库蓄水,下游建闸打坝保水,大大降低了海河水量的调蓄能力,致使大沽沙航道和海河航道的通航功能日渐衰弱。
保存现状
海河防潮闸结构型式为开敞式,共8孔闸门。闸体两岸控制楼为仿古建筑,闸东楼墙上镶嵌有朱德同志1958年亲自题写的闸名——“海河防潮闸”五个大字,气势宏伟,庄严秀丽,面貌保持依旧。
在使用功能上,由于防潮闸存在闸体严重沉降、翼墙变形、闸室抗滑稳定较差、闸门破旧等问题,给城市防洪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已被鉴定为三类闸。
文物保护
2021年3月,被天津市文物局确定为天津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