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朋友的养鸡场参观,存栏量3万只的现代化养殖基地,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甚至智能化。蛋鸡大棚内,母鸡们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笼架上紧张地吃着喝着,传送带源源不断地将鸡蛋送出来。同行的一位朋友逗笑,这就是所说的工业母机了,现在的母鸡,连打鸣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养鸡场的情景勾起我小时候垒鸡窝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普遍清苦,家家养几只到十几只下蛋的鸡,一为下了蛋到供销社换点油盐酱醋,二为过年过节招待客人。真的是鸡窝里装着农家人一半的生活。
养鸡的鸡窝是自己修砌的。记得夏天的一日,十来岁的我帮二哥做了一项垒鸡窝的大工程。先推着手推车到粮所拆过老房子的地基拣砖头,再到偏房里找一些棍棒,材料凑得差不多时顾不上累得满身大汗,接着挑土挑水和泥巴。
鸡窝是按二层楼房的结构建设的,第一层是鸡们的集体宿舍,设透气窗,门要窄,放置抽插闸门,防范黄鼠狼等家伙偷鸡。宿舍里面用竹批子悬空出架子,算是鸡们的高架床,在上面睡觉,防潮防脏。第二层是母鸡的产房,供母鸡下蛋专用,设置产房1一3号,内铺设金黄色麦秸草,一看就舒服。顶盖搭上切剁整齐的秫秸,上抹厚厚的黄泥,冬暖夏凉。
工程终于竣工,看着落日余晖照射着的二层鸡窝,不在乎满脸满身的泥土,只是心里喜欢得不行。那时我还没有见过真正的楼房,心想,啥时我们也住上楼就好了,还仔细想象了门窗和楼梯的位置,还想,长大以后如果能盖大楼就更好了。
攸忽五十年过去,天遂人愿,全家早早住进宽绰的楼房,只是当时的职业愿望竟在儿子身上实现,他在天大建筑学院读完研后,干着大企业的建筑师。
时代在发展,国家正繁荣,沧海变桑田,时间证明,家与国的维系真的是太紧密了,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