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虽然是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但是战争协约国国内的经济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战争使英国国力受到严重的损耗,首先是直接损失,死伤人数达200多万,耗费400亿美元,2000多艘商船被打沉,占它的商船总数的70%。
随后英国占领的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严重依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的英国出口额日益下降。本身它的出口占全部产品的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出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英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失业,战后英国的失业人数长期保持在100多万到200多万。
英国由美国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欠债达8.5亿英镑。伦敦也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一战使得英国的实力大为下降,国际地位也日益衰落。只能对德国的法西斯行径一再妥协退让。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国本身因为战争而尚未恢复起来的国力又一次遭到了重创。在危机期间,英国本国投资减少,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危机使原本衰弱的英国进一步雪上加霜。英国是传统的老牌工业国家,战后英国面临新工业化的冲击,英国的煤炭生产只有19%实现了机械化,在美国70%机械化了,英国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传统的煤炭,钢铁工业在英国日益走向衰落,英国并未从传统技术中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危机对农业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在1930-1932年间下跌了34%,农业生产骤降,英国成了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失业人数也日益扩大,1930年英国失业人数占工人总数的16.8%,1932年上升到25.5%,每四个工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经济危机使英国对外贸易日益下降,相应为了减轻危机对英国的冲击,英国采取废除英镑本位制,利用英镑贬值来增强英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进口商品课以重税。这是英国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的调整,虽然使英国逐渐摆脱了危机的打击,经济得到恢复,但是英国的实力也大为下降,仍然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一战使英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遭受巨大的损失,同时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追求和平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与此同时反战,厌战,惧战等情绪在社会中蔓延。这种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日益明显的体现,不仅在群众之间日益流行而且逐渐成为社会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甚至影响着30年代英国的对外政策,这使得领导者不得不将民众的意愿考虑到对外政策中去。所以,和平的解决就成了各国处理对德关系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和平主义对于绥靖政策的出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面对敌人的日益强大,过度的妥协,退让只会让其得寸进尺。试想如果当时不贪图那片刻的安宁是不是战争就可以避免呢?想必当时德国法西斯在开始时对英国还有所忌惮,但在几次侵略扩张之后,英国并未阻拦而且还为其进行辩护,这样德国法西斯便可以任性妄为而无所忌惮。面对软弱的西欧国家,法西斯进一步加速了扩军备战的步伐,更利用“声东击西”的方针来逐步推行称霸世界的计划。
一战期间苏俄是主要参战国,但是随着战争的逐步发展,大批工人,士兵,农民被应征入伍,但是由于农民的加入,致使许多土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大为减少,人们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在战场上的士兵们忍饥挨饿还要为国卖命,这引起了他们的广泛不满,俄国国内外面临严重的危机。
其后国内爆发了革命,推翻了腐朽落没的沙皇专制统治,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战期间,由于国家忙于一战从而无暇东顾,但是一战过后国家对新生的苏联采取敌视,遏制的政策,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苏俄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英国,英国担心其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故对其采取的敌对态度,并企图借德国之手将其扼杀,所以对德国一再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