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风格真的很赵普。
51岁的他,还是那么真性情,还是那个敢讲真话、耿直正义的热血青年。
之后,他选择了以“守护传统手艺匠人”为理念的创业项目,加入“东家APP”、还成立了“普哥”品牌,从央视主持人转型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为了将中国传统手艺发扬光大,他还担任了中国匠人大学校长。
这一切,赵普是怎么做到的?
1987年12月,16岁的赵普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参军,成为了北京装甲兵某部一名战士。
在新兵连的一次联欢晚会上,赵普声情并茂地表演了一首诗朗诵。他自信大方的表演和铿锵有力的声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晚会结束后,首长说:“这个战士嗓门还可以,就让他当广播员吧。”于是,新兵连训练一结束,赵普就被分配到了广播室。原本他以为,广播音的工作应该很轻松,然而等他到了广播室之后才发现,这个活并不好干。
除了广播部队的一些通知外,他每天还必须准时播放各种作息号,因此他必须每天早上需要比别人早起,比如说部队6点钟要出操,他就必须5点50分起床。
因为贪睡,一开始没能调整好自己生物钟的赵普,在初当广播员的前3个月时间里,就因为迟到误了2次号,他也因此被调离了广播室。
此时,赵普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广播的兴趣。
直到一次,他和战友们谈论各自的理想时,赵普的脑子里突然迸发出一个念头:他希望做一个可以留在舞台上,或是和播音有关的工作。
或许是赵普的心愿被神灵听到了,半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说可以回去当广播员了。
这让赵普激动万分,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恩,因此也特别珍惜这次机会。
在这间简陋的广播室里,赵普对于当播音员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坚定。3年的部队生涯,带给他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柱。
1990年,赵普复员回到安徽老家,并没有如愿找到一份与播音主持相关的工作,而是被安排到了省体育局。
尽管如此,赵普并没有放弃当播音员的梦想。他将每个月不多的工资都用来购买有关主持方面的书籍,为了练好普通话,每天下班之后,他都会仔细翻阅新华字典,力求将每一个字读得字正腔圆。
当时的赵普,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认为有了在北京部队3年广播员的底子,自己离主持人的位置应该不会太遥远。
1991年,安徽省举办普通话大赛,满怀信心的赵普马上报了名。在他看来,这就是自己等待了多年的机会,他认为完全可以拿到第一或第二名,从此就可以走上专业主持人之路了。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当别人都陆续收到复赛的通知时,赵普却迟迟没有收到通知。他认定是邮局出了纰漏,然而查询的结果是,邮局根本就没有发给赵普任何信件。直到最后找到组委会,看到评委对自己的记录,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多字都念错了,有的甚至是别字。
此时,赵普才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播音水平还差得很远,想当主持人,前面的路还很长。
1994年11月,赵普的父亲因患膀胱癌不幸去世。还没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的他,3个月后,又意外的收到了单位和他解除合同的通知,理由是他“不安分”
祸不单行,接连而来的打击让赵普有点心灰意冷。
直到1995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在全国招生的消息传来,让赵普重新看到了希望。
而此时,24岁的赵普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能在短短几个月里学完三年高中课程吗?
赵普没有退却,他决定为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把。他买来教科书,没日没夜地埋头在书海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每一个知识点,恨不得一分钟掰开当两分钟用。
星光不负赶路人。6个月后,赵普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10年的历练和摸爬滚打,那些成长路上所吃过的亏,摔过的跟头和反思,都成为了他学习的动力。
因此,赵普学习进步很快,加上心理比较成熟,他各方面的能力都远超同届的弟弟妹妹们。
毕业后,赵普陆续收到了5家电视台递来的橄榄枝。经过一番考虑,他选择了北京电视台。
一开始,台里只是让他做配音的工作,像所有实习生一样做最基础的工作,长达半年,都没有出过镜。对此,赵普没有气馁,而是从一个声调、一个表情、一段串词开始揣摩,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一个人捧着专业书籍苦读。
终于,赵普等来了属于他的机会。
1997年春节期间,北京电视台一档迎新春栏目要拍外景,刚好主持人回家过年了,赵普毛遂自荐,第一次得到了主持节目的机会。
因为做足了准备,因此这次主持效果特别好。
初战告捷后,越来越多的制片人点名让赵普主持节目,他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各档电视节目中。慢慢地,赵普依靠自己的实力在台里占稳了脚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取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
此后,赵普的主持事业一路高歌猛进,一度领衔近20档节目,获得了多个专业奖项。
仅2003年,他就凭借《智慧接触》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作品奖一等奖、凭《集锦》获得第6届中国主持人“金话筒奖”提名,以及纪录片《传人》的制片人和总导演。
2006年初,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某大型主持人比赛中,赵普又因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亮眼的表现,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也许是军人出身的特质,赵普的耿直和正义感总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
比如,在报道“日本大肆捕杀鲸鱼就为了吃生鱼片”的时候,赵普说:“鲸鱼片再好吃,吃了它能长生不老吗?”,流露出对肆意猎杀鲸鱼的不满。
还有一次,赵普怒怼某国家的霸权行为:“武器做得再精准,也摧毁不了人的意志。”有时候,他也会表现出温暖感性的一面。
2008年汶川大地震,看到现场报导中令人揪心的灾情,以及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赵普在节目中眼含热泪,几度无语哽咽:“我们被这样的画面和声音感动,每每眼含热泪,是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懂得相互关怀的人。”不过,“真性情”也为赵普招致了麻烦。
明胶事件已风平浪静,但赵普的心境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明白,有些东西回不到过去了,有很多事情,其实在舞台上是完成不了的。
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果然,几天后,赵普从央视离职。之后,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之所以选择与匠人有关的项目创业,就要追溯到他在2003年制作《传人》节目的时候。当时,作为中国电视界最早进入中国手艺人世界的人,他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些民间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也结识了一些顶尖的手工艺人。
一次,赵普无意中得知“新疆一90岁老奶奶会使用渔猎时代用鱼皮制作衣服的技能”,他兴奋不已,马不停蹄准备去新疆,不想很快却传来老家人已经离世的消息。
这让赵普非常痛惜,同时也让他感觉到,真正顶极的手艺传承人不多,一旦人离去,这项技艺也跟着在这个星球消失了……所以越早一天开始保护手艺人,手艺就能越早一天得到挽救。
但是,要将手工艺品当作商品,让大众接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很多匠人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来做手艺,更多的是把手艺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向往这种田园原始生活,宁静缓慢的制作过程让他们乐在其中。
但是,赵普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护匠人,不能只有情怀,还必须有市场。
于是,他从原材料起步,设计、生产、销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对串联起了手工艺品的链条。他说,自己在创业中遇到过很多坑,他现在所有的家底,都是靠自己的商业演出、主持活动在支撑的,团队很多补贴也都是他自己在掏钱。创业过程中也有很累、很绝望的时刻,也想过放弃。
但最终,他抵不过内心的渴望,他说:“传统手工艺就是没钱,但我真的太喜欢了。”从2017年起,赵普开始了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化尝试,成为了“东家APP”联合创始人之一。
只有让手艺产生价值,匠人才能养活自己,并且使自己获得应有的尊严。
“因为拥有深沉的热爱,才能拥有坚持的勇气。”在赵普的推动下,他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匠人大会”,到目前为止,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中国匠人大学校长。
他说,西山焦枣很好吃但也很小众,希望能够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影响力,节省当地农户与合作社的营销成本,带动家乡特产走出农村,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的美味。
最初的时候,他想通过公益的形式帮乡亲们卖枣,但他也明白,这种方式仅能在短期内奏效。只有持续创造口碑和价值,让农民有奔头,是一种更成熟的模式。
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他,坚持做公益已经20多年,并一直延续至今。
即使已跻身成功商人之列,赵普依然秉持着一颗“耿直”的赤子之心,多年以来坚持说真话,经常在自媒体上针砭时弊,从不考虑利益得失。
他说,“做事要凭良心。至少,不会因为保持沉默而在孩子们面前感到羞愧。”为底层百姓的正义发声,在混沌的环境里干净地生存,真的很难。但还是有像赵普这样的人,敢于无惧外界的误解和指责,坚守初心。
他们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举动,都如同散播一丝微光,微光吸引微光、微光照亮微光,终将汇聚成璀璨的星河。
-END-改革家王莽为争女人杀儿子,这跟他被疑是穿越回去的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