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皇甫家族目前在哪里(汉末第一名将·骠骑将军皇甫嵩)

时间:2024-01-29 10:52:39阅读:

皇甫家族目前在哪里(汉末第一名将·骠骑将军皇甫嵩)

他,是一位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一代名将。

他,更是一位曾经一度可以登顶天下最高主宰之位的乱世悍将。

他,前半生极其璀璨,然其后半生,却最终泯然众人,为天下所不齿。

他,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痴,更人说他贱,还有人说他忠,但,最终,他到底如何?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知道,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看懂他。

那么,他,到底是谁呢?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都是因为黄巾起义而引出的,然而,或许更多人所忽视的就是,这段历史唯独于他,却也是始终都是绕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一手缔造了那个时代。

他,便是汉末第一名将,第一功臣,第一重臣,骠骑将军皇甫嵩。

董卓乱政,我们都知道,然而,我们更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董卓曾经在他的眼里,不过区区一庸才罢了,而只要他在,无论是董卓还是董卓背后的西凉军,都只是陪衬而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也知道,但是我们更多人不知道的却是,曹操曾经也只是追随他的一员普通将领罢了。

而关于他的故事,当然,还是要从那场席卷天下的黄巾大起义说起: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闲,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来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谕贼众多,故以为名。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向应,京师震动。《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乱世,什么是乱世?笔者曾数次直言,汉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乱世,甚至还是一场无比黑暗乃至于堪比五胡乱华的时代。然而,伴随着各种英雄事迹的流传,伴随着无数佳人才子的美好回忆,这个曾经一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却也就此被所有人所忽视了。然而在事实上,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这就是事实。

根据史书的数据显示,汉恒帝永寿三年,也就是公元157年,如史书《晋书·地理志》所记:“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此时的汉帝国,全国有户约,总人口约为。

而一直到汉灵帝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变于那年爆发。以黄巾为标志,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一场席卷中国内陆最繁华地区的黄巾部众几乎是在同时开始了。正如史书中所记的,一时之间,天下为之震荡,九州为之悲鸣。虽然,尽管,这也是下层劳动人民对于当时黑暗统治的一次彻底的报复行动,从宏观上讲,这也的确是一场正义对抗邪恶的伟大运动,但,问题就在于,当大起义被一些阴谋家所利用之后,当大起义的口号由拯救百姓而变成了起义军对于各地百姓肆无忌惮的屠杀和掠夺之后。从此,这场以农民起义为主的大起义便彻底转变了性质,他们,已不再是所谓的弱势群体,而是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土匪和强盗。于是,在此之后,和平了将近两个世纪的东汉王朝便也从此开始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失败。

黄巾起义,再到董卓乱政,再到各地军阀纷争,再到三国的对抗,再到司马氏建立晋帝国一统天下。从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正式一统天下算起,就是在这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华夏,在晋朝初年,如《晋书·志第四》所记: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说白了就是,此时的全国总人口约为人。

请诸位读者能够静静的好好看看这两组数字:汉恒帝永寿三年,全国人口为人,至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再到太康元年,全国人口仅为人。

一百年,于别的民族和国家来说,的确是很长了,然,于中华来说,却是九牛一毛,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民来说,却是度日如年啊。汉末三国时期的乱世,很多人真的无法理解这个概念,但是,事实上,就是在这期间,中国却是实打实的少了足足四千万人口。四千万啊,这意味着什么?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号称华夏历史上人吃人的世界,然几年后东晋南迁之后的人口却也有足足千万之多,死伤人口也才不过一两千万,是,笔者承认,这个数字依然很多,但,这好歹也是外族入侵,可是,汉末三国时期呢?这是内乱啊!这完全是华夏民族的内斗啊!

就是这场内斗,就让四千万的人口,让一个国民和民族占比近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就此灰飞烟灭。

是,很多人依然还是会说这不是真的,毕竟,三国时期确实有那么多迷人的故事,的确,笔者也在写他们的故事。可是,笔者之所以会写,也是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比人吃人还要悲惨的时代,而如果再没有一丝的温暖来感化那个时代的悲痛,那么,我们,今天的人,究竟该如何来面对那个时代呢?

中国,为什么叫做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每逢黑暗乱世来临之际,就总会出来那么几位试图力挽狂澜之人,而在汉末,当然,也就只能是他了,一个叫做皇甫嵩的人。

依靠着家族背后的实力,应该说,此时的皇甫嵩如果能够随便投靠在哪位实力派大人物麾下,他的上位便都是轻而易举的,然,此时的皇甫嵩却拒绝了一切的私人征招,甚至就连当时汉帝国军方最有实权的太尉和大将军的征召,皇甫嵩也都一并选择了拒绝。为什么?皇甫嵩为何要这样做呢?很多人为什么看不懂之后的皇甫嵩,其实,从这一点上看,皇甫嵩或许从来都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或者说,皇甫嵩的所为,或许从未是仅仅为了自己。

拒绝了当时帝国所有实权派征召的皇甫嵩,却欣然应允了帝国皇帝公车的征召,并担任了帝国北地太守一职,何谓北地?帝国最靠近异族之地,而这,就是皇甫嵩的选择。

诏来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召群臣会议。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帝从之。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后汉书·皇甫嵩列传》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大起义,为祸九州,当此之时,帝国高层也是为此开始了日夜不停的商议。最终,帝国上层暂时答应了停止党争,开始重整帝国军队,重新部署帝国防区,并发天下精兵,招纳九州能将,以组建帝国平叛军,从而拯救天下黎明于水火之中。而当此之时,驻守北地郡的皇甫嵩自然是首当其冲,于是,同年,帝国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令其与右中郎将朱俊各领一部不足两万人的军队,出征黄巾。

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人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觿寡。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来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闲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陈,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西华,县,属汝南。余贼降散,三郡悉平。《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出征黄巾第一仗,对战长社。然而当此危急之时,右中郎将朱俊却是首战而败,整个汉帝国,顿时之间所有人的目光便都凝聚在了这个刚刚抵达长社的皇甫嵩,无他,如若皇甫嵩再败,那么,很显然,黄巾军的锋芒将再无人可抵挡,汉帝国也就算是真的完了。而皇甫嵩呢?面临朱俊部的兵败,他也无奈,毕竟兵少将寡,只得入驻长社城,而后,黄巾军波才部遂举大军围城,妄图一举歼灭帝国平叛军。

兵少将寡,又被人围城,情势危急如此,然皇甫嵩却也不愧为一代名将,如其对部下所言:“用兵之道,不在多寡,而在随势而动。黄巾军虽然势众,更携胜利之威,士气正旺,但是黄巾军毕竟只是一支刚刚才组建不久的军队,其无论是行军驻扎还是军队必备器械都是不太完善,更何况黄巾军所驻扎之地也多为草地,如若以火攻之,那么,当年战国时期田单用火牛计大破诸侯联军的奇功在今日便可重新出现了。”说做便做,皇甫嵩也很清楚,不能再拖了,帝国援军不知何时能到,而黄巾军的援军却是遍地都有,一旦等待黄巾军主力全部聚齐,那么,其部下这一万多人,便是必死无疑。遂于当夜,趁大风之际,派少量锐士在夜间出城纵火,一时之间,城外黄巾军驻地火光四起,黄巾军士卒本身就不是真正训练有素的军队,面对此情此景,更是大乱。于是,正如皇甫嵩所推算的那样,而后,发动总攻,如史书所记:“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只此一战,皇甫嵩在朱俊兵败,天下瞩目之际,以其孤军大破黄巾军波才部,一举将整个帝国失利的局势几乎彻底扭住,而其他各路平叛军便也在皇甫嵩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于黄巾军的全面总攻。汝南一战,陈国一战,阳翟一战,西华一战,皇甫嵩逢战必胜,直打的黄巾军几乎无还手之力,很快,周围三郡便全部平定。

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时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今贝州宗城县。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陈,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只要将军战,就一定能胜,可以说,黄巾起义之后的汉帝国,当各路将军率领的平叛军时不时的遇到各种艰难和失败之时,正是皇甫嵩的一次又一次胜利,生生的将这个本就该摔倒趴下的帝国却重新又一次的拉了起来。平定三郡之后的皇甫嵩,紧接着又进军东郡,于仓亭一战,又杀黄巾军七千人,并生擒黄巾军大将卜己。然,尽管皇甫嵩一路势如破竹,但整体上,整个汉帝国军队对黄巾军的作战却还是始终处于不利状态,尤其是汉帝国主力所属的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对黄巾军主力所属的黄巾军主帅张角的作战,相持了那么长时间,却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于是,帝国高层遂令皇甫嵩部率军接替卢植和董卓,进击黄巾军主力。广宗,皇甫嵩军于黄巾军主力于广宗相遇,顿时,二者便展开了激战,然黄巾军主力大帅张梁却在失败后退守广宗城,并仗着城坚兵多,妄图据城死守。却不料,当夜皇甫嵩先是假意迷惑张梁军,待其放松警惕后,便突然夜袭张梁军,一时之间,汉帝国军队与黄巾军主力的大会战便彻底引发。然其结果,很显然,依然还是皇甫嵩胜,如史书所记的:“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终于,即使是面对黄巾军主力,却依旧是皇甫嵩大胜,而皇甫嵩的军威也从此刻开始,天下再无人可以与之争锋。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车,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并属扶风。合八千户。《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而后,曲阳一战,皇甫嵩与钜鹿太守郭典再一次大破黄巾军另外一支主力大军,并再杀其主帅,灭其军。至此,黄巾军主力部队尽灭,而其主要首脑人物,除张角是病逝之外,张梁与张宝也皆为皇甫嵩所斩杀,由此,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变,也算是基本上平定了。

再让我们回头看来,黄巾起义之时,其威势何等锐利强大,几乎是让帝国一度陷入了覆灭的边缘,然而,却出现了一位堪称军事奇才的皇甫嵩,以孤军之力,一次次的大破黄巾军,从首胜黄巾军,到接连两次大破黄巾军主力部队,再到连杀黄巾军两位最核心首脑人物,应该说,如若没有皇甫嵩,或许,黄巾军说不定还真的会赢。然而,一切没有或许,历史也不容假设,正是因为皇甫嵩这位汉末第一名将的出现,也因为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变的出现,才让皇甫嵩建立了属于他的功业,不仅树立了其天下第一名将的称号,也让皇甫嵩成为了当朝汉帝国首屈一指的军方第一人。

但,在这里,笔者还是要说一点皇甫嵩的问题,那就是在第二次击败黄巾军主力之后,如历史中记载的,皇甫嵩于当地城南筑了一座京观,何谓京观?其实也就是用敌军死人的人头摆起来的一座山,如此想起来,也能看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无论如何,黄巾军也算是华夏子弟,只是可惜了。而在此,究竟是皇甫嵩筑的京观,还是钜鹿太守郭典筑的,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座京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乱世的开始,一个惨无人道的黑暗时代,真的要开始了。

再说帝国,自然是有功必赏,皇甫嵩部既为平定黄巾军的主力大军,而皇甫嵩自然是首功,于是,帝国便封其为左车骑将车、领冀州牧,封槐里侯,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不为皇甫嵩而侧目。然而,当一个人的功绩和威势达到最巅峰的时刻,其实,也往往是这个人最危险的时刻。

皇甫嵩虽然是拯救汉帝国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后世,面对着当朝皇帝昏庸朝廷腐败不堪的局面,难道皇甫嵩就真的没有想过,举兵造反吗?或者是举重兵清君侧一匡天下?然而在事实上,这其实都压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很多人也已经替皇甫嵩想到了,如下面的内容所记: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曹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地。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捴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嵩惧曰:"非常之谋,不施于有常之势。创图大功,岂庸才所致。黄巾细孽,敌非奏、项,新结易散,难以济业。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虚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祸,孰与委忠本朝,守其臣节。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论,所不敢闻。"忠知计不用,因亡去。《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以上这段,笔者也知道,很长,但是,笔者还是希望很多能够看懂的人,可以认认真真的看一遍。

一直以来,中国历史上都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对于军事将领的有效控制,而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握重兵且又功高盖主的军事将领的控制,更是成为了历代最难解决的一个难题。而皇甫嵩所要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少见,尤其是在后世唐末五代时期,军事将领仗着军功盖世和其麾下的庞大实力,便能随意勒令中央,甚至取而代之,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历代,尤其是对于这些军事将领的控制,都是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事实上,很多时候,其实也并不是军事统帅要造反,反而是其他的一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个人目的而不断的对其进行劝进,尤其是那场名闻中国古代历史的陈桥兵变事件,还是那句话,如若赵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却因为下属一个个争的当开国功臣,直接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所以,赵匡胤也只能是骑虎难下,顺势而为了。而此时呢?皇甫嵩所面临的局面,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再说刚才笔者所引用的那段话中,说实话,那个信都令阎忠他算个什么东西?几句话,就直接以皇甫嵩必死为要挟,让其举兵造反,是,阎忠说的好听,当此之时,皇甫嵩之威武,朝野内外几乎无人可以与之相比,其麾下部卒更是天下精锐所在。所以,只要其能举大军入驻帝都,清君侧,杀阉官,正朝纲,便能真正匡扶天下。的确,这前面的话还算是有那么点为国为民的意思,然而,再看看后面阎忠说的话:“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什么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就是。阎忠说了那么多,通篇其实就是两个字,造反。阎忠这种人的观点就是,只要有盖主的军功,猛将如云的雄师,便可造反,便可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就能威逼中央,或者是直接自己入主中央,而这些人的理由也无非就是这些:其一,保护自己的安全,按照他们的逻辑就是,不反必死;其二,朝廷腐败不堪,当反,从而清君侧振朝纲;其三,一旦真正掌握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之后,便可取而代之,建立新朝,从而福利更多的人。

其实,这种言论,别说是曾经了,就算是现在,也是日嚣尘上。譬如很多现代人的观点,也是和阎忠一般,觉得当年韩信就是该在其有强大实力的时候,公然造反,不然,其就不会死的那么冤。另外,诸如其他更有名的历史人物,如南宋的岳飞,正如岳飞临死之时所言,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很多人于是便想,如若岳飞也能仗着自身强大实力而公然对抗中央,乃至于取而代之,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蒙元之患;再如晚晴末年的曾国藩,如若他能兴举义兵,清君侧,取而代之,便或许就能让中国不至于面临而后的那种困局等等。

笔者不能说这些观点就是完全错误,但是,如若从客观现实出发,这种情况一旦成为一种价值观,一旦为这个社会更多人所接受,那么,终究,这只能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很多人只是用或许来形容这种问题,只是用可能来加强他们的观点可行性,但是,他们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那些人没有那么做?如岳飞,如曾国藩,是他们真的傻吗?还是他们就是愚忠吗?

笔者看过两部电视剧,一部是《琅琊榜》,一部是《精忠岳飞》。也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看过这两部电视剧,而其中虽然具体内容不一样,但是其最后的问题依然还是归结于在对军事将领的控制上出现的矛盾。

《琅琊榜》里面,尤其是祁王之案,笔者也知道,因为电视剧的刻意渲染,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带入了自身的情感,觉得皇帝杀祁王杀赤焰军统帅林燮,就是错误的,就是不应该的,而后整个电视剧的主题,也基本上是围绕这个案子而进行,并刻意的把这个案子渲染成了一个千古冤案。但问题就在于,难道皇帝真的是糊涂了吗?难道皇帝真的就仅仅是因为那里面所说的几封所谓的谋反书信,就随意处决一个贤明的皇子和一个有着盖世军功的军事将领吗?很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皇帝还要这么做?原因大家也明白,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很多人就只看到了这一点,却忽视了另外一点更重要的。那就是,一旦中央的统治地位可以确立,那么整个国家就能保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反之,如若一个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一股可以对抗中央的其它政治力量的存在,且这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还有着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实力,那么,请问,谁敢赌?谁敢赌这支政治力量就果真是那么纯洁一心为国为民吗?甚至包括在那部电视剧里面,利用联姻和私人友情的方式,以祁王为代表的政治团体和以林燮为代表的军方实力达成了联盟,并以此不断的对中央进行倒逼,其实,整部电视剧演到后期,如靖王和梅长苏的结合,事实上就是当年祁王和林燮的一个翻版罢了。只不过,不同的是,前者输了,而后者倒逼中央成功了。当然,这其实就只是一部电视剧罢了,但是其所表达的内涵,笔者却实在不敢苟同,这种肆意妄为的行径,一旦成为了习惯,那么,请问如若靖王即位之后,他的儿子中也出现这种形式,又该当如何呢?事实上,电视剧所在的那个历史大背景,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事多了去了,然而,这种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一次次的因为改朝换代而导致的民生凋零,难道就真的不是因为这种原因吗?南朝为何始终不如北朝?为何又会被北朝所并?短短才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朝居然就更换了四个王朝,真的就是正常吗?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诚如是也。

而在与《琅琊榜》的对比之中,笔者才更能从《精忠岳飞》这部电视剧中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治国之道,和真正的为国为民之道。如在电视剧中所演的岳飞死后,借其部下所喊出的那四句话:“岳爷归天,万缘放下,天日昭昭,一世太平。”事实上,岳飞为何要从容赴死,真的就是因为皇帝要他死吗?其实,岳飞很清楚,他太强大了,他部下的实力,也确实太强横了,而尤其是在后期,岳家军更是几乎只听岳飞一人之号令,哪怕,纵然是岳飞夺下了北方,恢复了中原,但是,之后呢?别说是宋高宗赵构了?笔者甚至相信,就是岳飞自己,他也无法真正能把控住局面。陈桥兵变的事情,很多人觉得不会再发生了,那么请问,如若岳飞之后真的建立了那么大的功业,掌握了更加强大的实力,一旦其下属也把黄袍披在他身上,那么他到底该如何此处呢?到时候难道不更是一场规模更大的内乱吗?岳爷爷大仁大义,笔者信,岳爷爷忠义之心,日月可证,然而,毕竟很多事情没办法改变,而尤其是人的私心和贪欲。所以,最终岳爷爷会选择从容赴死,他用自己的死,不仅震慑了当时所有妄图挑衅中央权威的实力派军人,同时也希望能为后世树立一个典范,终究,军人是不能随意干涉朝政的,更不能以其自身强大实力而为祸天下。

那么,笔者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于国于民,个人安危真的不足道哉。何以中国可以传承数千年?就是因为很多看上去愚蠢却又很准确的道理,依然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坚守和跟从。同样,再回到皇甫嵩身上,皇甫嵩为何坚定的拒绝了阎忠的话,就是因为皇甫嵩很清楚,黄巾起义之后的帝国,虽然已经残破,但好歹中央权威依旧,天下也能勉强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么,纵然能够成功,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场黄巾之乱吗?

所以,也正因为皇甫嵩没有那么做,反而让皇甫嵩真正为天下之人所尊重,为百姓所拥戴。

以黄巾既平,故改年为中平。嵩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赡饥民,帝从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后汉书·皇甫嵩列传》笔者便览史书,其中能够真正为百姓感恩所传唱之人,二十四史之中也不过区区数人,然而皇甫嵩却是其中一人。由此,也希望诸位读者能够真正明白皇甫嵩于那个乱世所代表的巨大意义。而皇甫嵩不反,也是理所当然的,为国为民,尽忠如此,汉之后几百年乱世,当唯皇甫义真一人。

而黄巾后的皇甫嵩,则也如皇甫嵩自己所料想到的,屡次受到朝廷猜忌,屡次遭到贬损,但,也同时成为了帝国后期的救火队长,哪里危难便去哪里。

会边章、韩遂作乱陇右,明年春,诏嵩回镇长安,以卫园陵。章等遂复入寇三辅,使嵩因讨之。初,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又中常侍张让私求钱五千万,嵩不与,二人由此为憾,奏嵩连战无功,所费者多。其秋征还,收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二千户。《后汉书·皇甫嵩列传》皇甫嵩所战,自然是必胜,征讨边章和韩遂的战争,虽然一切顺利,成功平叛,但也因为没有讨好当时皇帝身边的近臣,所以反而遭到了贬官夺地的惩罚。可是,皇甫嵩真的在乎吗?至少,史书中没有显示出皇甫嵩的任何表情,但是笔者相信,他是不会的,他只是想尽自己的能力来为这个残破的帝国尽一点力而已。

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这一次,应该是皇甫嵩人生的最后一次领军作战了,然,皇甫嵩也不愧是皇甫嵩,即使是最后一次,也一样是赢的漂亮,赢的完美,尤其是对于后来让天下都为之害怕的董卓的嘲讽,更是堪为千古美谈。

根据史书中的表述,当时,董卓军虽然为皇甫嵩节制,但也毕竟权力颇大,所以便建议皇甫嵩急行军以救陈仓,然而,皇甫嵩却是如何说的呢?

卓曰:“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埶,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埶也。夫埶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后汉书·皇甫嵩列传》然而,其结果呢?

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敝,果自解去。《后汉书·皇甫嵩列传》皇甫嵩简直如同军神一般,一切胜负,几乎都在其算计之内,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季一直到春季,足足八十余日,却始终无法攻下陈仓,而后,也如皇甫嵩所预计,果真退走了。无疑,这就是对于董卓赤裸裸的打脸,你觉得你董卓懂兵法,然而,在我皇甫嵩面前,你也就只配给我提鞋。而后,董卓不甘,便在皇甫嵩准备进攻之前,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董卓以穷寇莫追的想法来建议皇甫嵩不要追击,甚至还分别引用了《司马兵法》和《左传》中的例子。然而,皇甫嵩却又是手把手的教董卓如何做人。请再看其结果: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很显然,董卓一次次的自以为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了皇甫嵩的卓越军事才华。也是可笑啊,如此为皇甫嵩所戏弄的董卓,如此在皇甫嵩手下毫无能力可言的董卓,居然会后来居上,不仅成为了皇甫嵩的上官,还一度手握天子,乾罡独断天下事,真是可悲啊。

嵩将行,长史梁衍说曰:“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以上这段,便又分别是另外两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皇甫嵩的劝进建议,其一是皇甫嵩的二子皇甫郦;其二是长史梁衍。他们二人虽然是在不同时期说的,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皇甫嵩威望甚重,只要皇甫嵩能够振臂一呼,天下必是群起而相应,但是,皇甫嵩却是依旧不同意。面对其子,其还能尚且说出:”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不得不说,皇甫嵩一生坦坦荡荡,确实为人佩服,但是其这样,真的是很不智啊。

嵩子坚寿与卓素善,自长安亡走洛阳,归投于卓。卓方置酒欢会,坚寿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坐者感动,皆离席请之。卓乃起,牵与共坐。使免嵩囚,复拜嵩议郎,迁御史中丞。及卓还长安,公卿百官迎谒道次。卓风令御史中丞已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义真犕未乎?”嵩笑而谢之,卓乃解释。《后汉书·皇甫嵩列传》而史书中的这次记录,却也是之后天下之人所不齿皇甫嵩的原因。当董卓祸乱朝政之时,皇甫嵩如若一直在牢狱之中还好,然而其子却跑到董卓那里痛哭流涕,希望能让皇甫嵩活下来,而董卓虽然答应了释放皇甫嵩,却也是多以讥讽语气。然而皇甫嵩却犹如什么都听不见一般,还对董卓笑而谢之。至此,那个曾经叱咤风云,傲视九州的汉末一代名将,终究还是沦为了寻常被董卓欺压的朝中臣子一般。

及卓被诛,以嵩为征西将军,又迁车骑将军。其年秋,拜太尉,冬,以流星策免。复拜光禄大夫,迁太常。寻李傕作乱,嵩亦病卒,赠骠骑将军印绶,拜家一人为郎。《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以上,便是皇甫嵩的最后。可惜了,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在最后建立更大的功业,反而是几乎默默无闻一般,悄悄的死去,而其后,朝廷也只以骠骑将军追赐之。

纵观皇甫嵩的一生,和皇甫嵩本人,其人用兵如神,更为拯救大汉帝国建立了不世之功,然而,却因为自身的坦荡和后来的不知名原因,竟然就此泯然众人。很多事情,笔者想不通,如此次一般,皇甫嵩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然而,其在事实上就是这样的结局,只能说,造化弄人啊。

但,在事实上,皇甫嵩最后的坚决不违逆,也的确为后来的很多枭雄以很大的压力:如董卓,强横一时无人可制,却也只敢换天子,而不敢真正代天子;如曹操,横扫北方,却也终究不敢越那最后一步。皇甫嵩,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就代表了一个属于他那一代人的传奇,而当他死后,则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最后的最后,笔者还是想用那句话来纪念皇甫嵩,以此,不仅缅怀在这场动乱中死去的那无数冤魂,更为那个他们这些人所坚守的道义而注释: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