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次战争还没有把满清打服、打痛的话。那么,第二次战争就完全做到了。
不再幻想“天朝上国”的满清,终于领教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甚至于,在镇压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满清军还借助了洋人们的洋枪和洋炮,更进一步见识到了双方的差距。于是乎,一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不再“仇夷恐夷”,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变革声音。
1860年12月时,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上奏,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曾国藩的这份奏章,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不再片面的抵制洋人,而是在认识到自身落后的情况下,试图利用洋人并向洋人学习的主张,非常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而且,曾国藩的主张虽然被顽固派所不齿和阻挠,但却引起了统治阶级上层一些开明派的支持。
1861年1月20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为“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訢负责。作为清兴办洋务运动以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机构,总理衙门下设有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负责相关的具体事务。这两个职位,之前由专人担任,后来为了体现重要性,由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
机构虽然成立了,班子也搭好了,但各方面的思想和观念依旧停留在原地。以乌齐格里·倭仁为首的顽固派大臣,依然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向洋人学习洋务?太可笑了!那不过就是雕虫小技和奇技淫巧罢了。所以,洋务运动的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反反复复地不断被折腾。
当洋务派提出修建铁路,顽固派就以“破坏龙脉气运”为由,上书朝廷,质问洋务派破坏大清国运,是否有不轨之心;洋务派提出引进电器设施,顽固派就以“影响皇家风水”阻挠……。总之,大清就总有那么一堆人,你可以什么事都不干,只要你想干一件事,总会跳出来阻拦,而且说得大义凛然。
眼见洋务运动的起步过于艰难,恭亲王奕訢专门请来洋人充当技术指导。客观说,恭亲王对于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确贡献颇多。
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写了《新议略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写了《局外旁观论》,都客观分析了大清国的现状,提出大清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改革首先应该从内政和外交方面入手,必须政治和经济同步跟进。
现在看来,这些老外虽然有所保留,但大体上的建议和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可惜!除了几个清醒的大臣以外,满朝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愚昧思想。所以,这些个小心翼翼的“洋鬼子”,还是被当成了“黄鼠狼”
1863年,近30家上海的大小洋行,联名请求当地建造苏沪铁路,当地的官员不敢贸然得罪顽固派,没有同意铁路的修建请求,因为他们内心想的是“先看看再说”,尽量谁都不得罪。
1865年,英国人提出在北京建造很短的小铁路,在顽固派的怂恿下,民众被吓得视铁路为妖物和不详,就连慈禧太后也都跳出反对。毫无疑问,此事被无限期搁置了。
最夸张的是1876年,美国驻上海领事发起修建的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引起各方的纷纷反对。甚至,组织数千愚民,计划以卧轨的方式,阻挡火车正常通行。无奈之下,李鸿章和美国人提出交涉,愿以仅30万两白银的价格作为补偿,收回这段铁路后进行拆毁,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1881年,在洋务派坚持下,慈禧最终特批的“唐胥铁路”总算修建完成。全长不足10公里的唐胥铁路,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铁路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可是,路虽然修好了,但上面的火车却不能行驶。因为保守派的反对,主要是慈禧,不喜欢火车经过的轰隆声。于是,全世界第一个用骡马拖拉的火车诞生了,真叫“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1889年,在李鸿章的一再坚持下,朝廷才下谕旨,将修建铁路立为自强之策予以推广。从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本应该最先推进的基础工作——铁路,直到28年后才开始,可见,洋务运动的阻力有多大。
尽管顽固派一再阻挠和掣肘,洋务运动的道路极不通畅,但洋务派依然顶着暴风雪前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861年,在洋务运动的第一年,曾国藩就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近代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合作,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座大型的综合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填补了近代中国的很多空白。
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大型造船厂——福州船政局。第二年,他又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1870年,李鸿章开始筹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之后,清廷又分别建成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共计四支海军舰队。其中,以北洋水师的实力和规模最大最强,全盛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败得一无所有,败得一塌糊涂,败得一声叹息。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洋舰队竟然会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纵观洋务运动,洋务派们的确也努力了,甚至尽力了,可还是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哲学教育我们,内因是事务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从主观首先寻找原因。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发展到满清时期,已经达到了顶点,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使得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整个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顽固派代表人物,先有倭仁,后有慈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分量极重的角色,严重束缚了摇摇晃晃发展的洋务运动。
西方列强很清楚,中国是沉睡的巨龙,如果醒来势必将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甚至是敌人。与其这样,让他继续沉睡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对于大清统治阶级的这次自救行为,西方诸国中,或许有一些进步和开明的个人予以了支持。但是,从和国家的层面,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帮助或者扶持满清的洋务运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使得国际社会普遍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而落后的大清王朝依然固守着封建专制统治。
洋务运动丝毫不敢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哪怕是政治体制的修补,而仅仅只在经济领域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单希望利用和借鉴先进的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有体系固执的予以维护。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洋务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只搞片面的经济改革,而不进行相对应的政治改革,试图在不触及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理想的“大清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