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如今人们说生肖、逢丑年的话语,总离不开那无数次耕开春土、无数次牵来金秋的牛。陕西一些地方民俗,将为老年人庆祝生辰称为“赶牛王会”“牛王”何谓?人们说,十二生肖中牛名列前茅,正像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牛耕田有功,恰如老年人为家庭含辛茹苦做贡献。“赶牛王会”,在这风俗的传承中,展示着丑牛的光荣。
牛有雅号“黄毛菩萨”,对此,《清异录》载:“有田老不喜杀生,曰:“天下人吃用,皆从此黄毛菩萨身上发生。””可见牛在庄稼汉眼里的地位。
拴牛鼻的钩环,虽是驭牛之具,却取名“宾郎”,体现着人与牛的亲和,而不是人对牛的霸气。《西游记》第五十二回写到“宾郎”,说它是法力无边的“金刚琢”所化,只有它才能牵牛而行。书中讲,太上老君的青牛偷了“金刚琢”,溜到下界,古山为主。太上老君去收他,将“金刚琢”吹口仙气,穿了青牛之鼻,解下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吴承恩道:“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图宾郎’。”牵牛而行,其具称为“宾郎”,以“宾”以“郎”待之,表现了人、牛和谐相亲的心理。
对于牛的功劳,人的想法真有点感恩戴德的味道。牛王节、牛魂节、牛生日都成了岁时民俗的内容。贵州布依族在四月初八为耕牛过节一一牛王节。大大的粽子挂到牛角上,牵牛到河边水塘,为了饮牛,也为了以水为镜,让牛看一看挂在角上的慰劳品。人敬牛德,牛通人性。人们说,当剥掉粽叶喂牛时,勤恳劳作一年又一年的老牛,往往会流出感动的泪水。
生活在湖北清江江畔的土家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王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牛王,耕牛停工休息,喂牛以酒、鸡蛋和上等饲料。传说牛为土家人偷取仙谷,被天庭问罪,罚下凡间,与人共同耕地。
实来壮族以四月初八为牛魂节。每到这一天,要为牛脱轭,不能打牛一一人们说若打牛,会把牛魂惊走。牛魂节这天,要为牛沐浴,然后举行敬牛仪式,唱敬牛歌,喂牛五色糯饭。
在浙江衢州一带,民俗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忌日”清嘉庆年间的地方志载,逢此日牧童各采花,编挂在牛角上,嬉游田野间,薄暮始归,称为“牛放假”
1932年贵州《平坝县志》载,四月初八“休息耕牛,饲牛之品极丰腆,以乌柏熬水遍涂牛身,名日‘牛带花’,更以乌米饭饲之”这鸟米饭,是“大佛诞日”的节日食品,人们吃它过节,也给牛吃。
仡佬族以十月初一为牛王节。民间有谚语:“仡家一条牛,性命在里头。”人们敬“牛菩萨”,并在十月初一为牛过节。逄此日,打扫牛圈,给牛放假,为牛洗温水澡。连推米峰在广东一些地方,称此为过牛年。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韶州十月朔日,农家大铺,为米糍相馈,以糍粘牛角上,日牛年。牛照水影而喜。是日,牛不穿绳,谓放闲”
风俗重牛,民重牛,官也重牛。《汉书。龚遂传》载,龚遂任渤海太守,正赶上闹饥荒,盗贼很多。龚遂劝农,出实招,干实事,就是劝民买牛。见有持刀带剑者,也动员他卖刀买牛。结果是“更民皆富实”,刑事案件、民事诉讼大为减少。千百年来,伴随龚遂的声名远传,“龚牛”也传为典故。苏轼有诗:“公方占贾鹏,我正买龚牛。”“龚牛”代表着农为本,务正业。汉代还有丞相问牛的故事。外出路上,有斗殴而致死致伤者,丞相丙吉不问:“逢人逐牛,牛喘吐舌”,丙吉却很关心,要过问这关乎“调和阴阳”的大事。
民间有宣传不吃牛的版画。画面上,以一首七言长诗排成牛形,诗句明白如话,全用耕牛口气,呼吁爱牛:“凡人听我说根由,世间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皆用力,四时辛苦未曾休。犁耙肩上千斤重,麻鞭百万肩上抽。恶言恶口诸般骂,喝声快走敢停留!田土坚硬耕不动,肚中无草泪汗流。指望早晨来放我,谁知耕到午时头。饥饿口吃田中稻,全家大小骂瘟牛。一年都是吃的草,种得田禾你自收。籼米白米做饭吃,糯米做酒请亲友,麦粟棉花诸般有,芝麻豆谷满园收。娶媳嫁女做喜事,无钱又想卖耕牛。见我老来无气力,卖与屠行做菜牛。捆缚就把咽喉割,剥皮杀肉有何仇?眼泪汪汪说不出,破肚抽肠鲜血流。剥我皮来鞭鼓打,惊天动地鬼神仇。”全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疾呼:请善待耕牛。
流传更广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诗经》已有“终日七襄”的织女和“不以服箱”的牵牛。这是两组星,与启明、长庚、斗、箕等星,出现在同一诗篇里。汉代时,牛郎织女作为爱情故事被写入诗篇,《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水间,脉脉不得语。”由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一条天河隔夫妻,一年一度鹊桥会,被传讲得缠绵悱侧,令一代代后人为之洒下泪水。
传说在流传中丰富起来,人们相传牛郎本是庄稼汉,织女天仙下凡来,牛郎与织牛相厮守的那段美好时光,是在人间度过的。他们还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后被王母娘娘发现,不认可,硬要把他们拆散,派天兵天神将他们拘回天国,并画出一条银河,隔开了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鹊搭桥,牛郎织女鹊桥会。这成为传统戏曲和传统年画的常见题材。明代《程氏墨苑》所载天孙云锦图,隔着一条银河,牛郎在望,织女在织。清代苏州年画表现这一传说,牛郎、织女、鹊桥诸要素之中,还有牛立在天河畔,共副知情晓理的模样,处于画面前端,是颇为突出的。
牛郎织女传说,以真挚的爱情动人。但寓于这一传说中的内容,除了悲欢离合以外,还应有更本原的东西。清代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指出了它的存在及其价值:“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理想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牵牛与织女将这一社会理想写上了星空。亦温亦饱,有赖于又耕又织。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正是庄稼院里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是属于农耕时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汉书.景帝纪》载:“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所以皇帝有言,“朕亲耕,后亲桑”帝王倡导男耕女织,应归为明智之举。
牛郎织女,男耕女织。耕的典型形象是什么?是牛郎一一田地间的青壮年汉子,加一头老牛。
当然,牛郎织女传说,被社会解读为缠绵的情话,自有生活的依据。那依据就是,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温饱,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幸福,需要爱与被爱,“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并且朝暮厮守。于是,便有了七月初七鹊桥会的传说。如若此日恰好降雨,人们会说那是牛郎织女滴落的泪水,相见时难别亦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