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流放之诗在唐代,流刑被广泛使用。因彰显德政,“不忍刑杀”、“宥以于远也”,死刑减为流刑的情况也很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太子李亨与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的皇权之争中,李白受到牵连,本应腰斩,从轻发落为流刑,流放至黔中夜郎。
流放之地,天远地偏,交通不便。穷山恶水,长途跋涉,苦不堪言。
李白途经三峡,写下这样一首诗:《上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黄牛,指的是称黄牛峡。《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三日三夜,还在黄牛峡打转,路途之苦,可见一斑。
乾元二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在行至白帝城时遇赦。
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日还”,“啼不住”,“轻舟”,“万重山”,书写出诗人此时如释重负,惊喜交加的轻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