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冀州牧韩馥做了一个震惊四座的决定。
他想要把冀州让给另外一位客人,袁绍。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个十分冒失的决定。
而之所以韩馥决定让出冀州,最大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袁绍同志派了几个谋士来恫吓他。
这些为袁绍打工的谋士们找到韩馥,今天说袁绍兵强,明天说袁绍马壮,后天说韩馥你得掂量掂量自己,我家袁大人四世三公,威加海内,你还是尽早投降,不要抗争的好啊。
韩馥其人,原本就十分胆小谨慎,听这帮谋士们这么一说,早就三魂丢了七魄,收拾收拾行李就准备投降。
看来袁绍同志的心理战术很有作用,至少把韩馥吓得是一愣一愣的。
韩馥不是什么能成大事的人,但在韩馥手底下打工的谋士们,此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个率先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叫做沮授。
沮授,字公与,河北广平人。
史书记载,沮授同志“少有大志,多谋略”,意思就是说沮授从小就志向远大,想干一番大事。
并且,沮授本人十分聪慧,精于谋略,做谋士做得很有水平。
当韩馥打算把冀州拱手送给袁绍时,沮授的内心是十分着急的,不管怎么着,不能让袁绍老贼白嫖啊。
于是,沮授联合当时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一同进谏,对韩馥说了这么一段话:冀州虽然狭小,但我们兵多将广,粮食储备丰富,这叫什么?这叫兵精粮足,守土一方。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畏惧小小的袁绍呢?
为了说服韩馥,沮授甚至还做了一个小小的比喻。
他认为此时的袁绍不过就是大人手掌之上的婴儿,活着全靠仰人鼻息,只要断了他的奶,两天不到他就得饿死。
这话说得精辟,透彻,并且十分有道理,但韩馥并没有采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馥在三国乱世的诸侯里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冀州是四战之地,向北可取河北,再北上辽东,而向南可下兖州,顺势逐鹿中原。
我们的韩馥同志坐拥着绝佳的地理位置,粮草充足,手握重兵,却从来没有争锋天下间的雄心壮志,他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只不过是守在冀州城里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在那个刀光剑影,充满杀伐,每天都会死人的世界里,韩馥想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美好愿景无疑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
现在,冀州易主,袁绍袁本初成了这座城池的新主人。
沮授很难过。
他明明可以改变这一切,他明明可以拯救冀州城,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这似乎是一种别样的怀才不遇,但让沮授没想到的是,这种怀才不遇,将会终其一生都伴随他。
袁绍成为新领导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沮授这帮老员工们。
刚刚入主冀州,袁绍需要快速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招降幕僚,则是他熟悉新环境的第一步。
新领导袁绍和老员工沮授的第一次会面,由一场对话开始。
袁绍拉着沮授的手,说了这么一段话:现在世道纷乱,天子蒙羞,君臣受辱,皇帝今天被宦官欺凌,明天被董卓收拾,后天又被李傕和郭汜撵的没着没落的。
我呢,身为汉室栋梁,世受皇恩,所以我毕生的梦想就是可以匡扶汉室,恢复刘汉帝王的天下。但想要拯救天下苍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儿。齐桓公有管仲,勾践有范蠡,我身边正缺少像先生这样的优秀人才,所以我恳求先生教我拯救天下的方法。
你没有看错,这些内容都出自正史的记载,是袁绍本人亲口说的。
是的,曾几何时,袁绍同志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社稷,并且愿意虚心求贤的人。
在人们所看到的历史演义和电视剧中,袁本初经常被刻画成一个自私自利,优柔寡断且十分不懂得体恤臣下的人,这实在是不太应该。
袁绍其人,非但惜才,爱才,还十分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他知道,眼前的沮授虽然其貌不扬,但一定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千秋大业的人。
沮授当然也没有让他失望,侃侃而谈,在不久之后的未来给了袁绍一个十分行之有效的计划。
什么计划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
朋友,你没走错片场。
这个计划曹操提出过,袁术提出过,甚至公孙瓒也提出过,但最先提出的,是沮授。
我们知道,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协是个命运十分悲惨的人。
从一当上皇帝开始,西凉董卓就擅权祸国,当自己的家,做自己的主。
那时节,董卓亵渎朝纲,专权跋扈,白天屠杀臣僚,党同伐异,晚上夜宿龙榻,嫔妃。
小皇帝刘协在董卓的淫威之下过的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好不容易熬死了董卓,皇帝又落到了李傕郭汜二贼手里。
他在一帮汉室老臣的帮助下好不容易逃出长安,又过上了漂泊无助的日子。
东汉名存实亡,皇帝在中原大地流浪,以至于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
各地诸侯们今天我给你一拳,明天我给你一脚,后天他又给我一闷棍,彼此之间为了点巴掌大的地盘打来打去,乃至于拼个你死我活都很常见。
这些诸侯绝大多数都是朝廷命官,受天子敕封,世食汉禄,世受君恩,但在天子蒙难之际,却没有一个人肯伸出援手。
这也正是封建帝制时代尤为残酷的地方。
王朝强盛之时,皇帝是万民之主,四海归顺,八方拜服,帝王打个喷嚏,地球都要跟着抖上三抖。
而帝国如果到了衰败的时刻,皇帝就成了一颗弃子,一颗无人关心,无人问津的弃子。
东汉都要灭亡了,天子又有什么妨碍?
他是好是坏,是死是活,谁会在乎?
答案是沮授会。
他曾经强烈建议袁绍同志可以趁天子蒙难之时,迎回天子。
而迎回天子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东汉虽然快要灭亡了,但毕竟还有一口气在。
只要汉庭犹在,就算天子混得再不济,他也是封建王朝的权力象征。
而只要把天子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就可以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命令号令天下诸侯。
这真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
袁绍不是傻子,沮授这么一说,他很快就动心了。
朋友们,历史的进程在这一刻出现了一个节点。
如果袁绍同志肯听从沮授的意见,那么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的,就不是曹操,而是他袁绍袁本初了。
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袁绍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而他放弃的原因则是因为另外一位谋士,这位谋士的名字叫做郭图。
郭图其人,资质平平,但在三国历史中却十分有名气。
许攸善谋,田丰善断,逢纪善谏。
那郭图作为袁绍众多谋士中一员,擅长什么呢?
答案十分哭笑不得。
郭图擅长坑人。
当然了,这不是郭图第一次坑袁绍,也不是他最后一次坑袁绍。
未来,他的坑人技能将和袁绍同志深深地绑在一起,乃至决定袁绍最后的命运。
而现在,郭图即将开始他的精彩表演。
郭图认为,天子现在是落汤鸡,是扫把星,人见人嫌,大家躲他还来不及呢,哪儿有把他迎回来的道理。
何况要是把天子迎回来,这冀州城是天子说了算呢,还是你袁绍说了算呢?
你是臣子,而他是皇帝,你必然要听他的。
你把他弄回来,那不是成心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于是,我们的袁绍同志错失了迎接天子的好机会,拱手送给了曹操曹老板。
郭图很开心,袁绍也很开心。
但沮授不是很开心。
他发现自己实在是碰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并且,袁绍对他意见的弃置让他回忆起了自己在韩馥手底下打工的那段岁月。
他不要再重蹈覆辙,他要做对主公有用的人。
他劝袁绍稳定发展,富兵强国,等到势力更大再收拾曹操。
但郭图偏偏鼓励袁绍激流勇进,兴兵讨伐,对着曹操一顿打就完事儿了。
结果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十一万袁军让两万曹军给打了个灰头土脸。
原因很简单,袁绍虽然兵多,但士气不足。
曹操虽然将寡,但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物。
首战失利,沮授又规劝袁绍应该放慢进攻的脚步,徐图进取,一步一步蚕食曹操的地盘。
但郭图又站了出来。
他认为对战曹操失利的原因并不在于曹军强大,而在于本部的将领不够努力。
甩锅,活脱脱的甩锅。
结果袁绍的前军大将张郃一听自己要背锅,二话不说就投降了曹操。
沮授更郁闷了。
为什么?
为什么自己满腹才学却得不到施展?
为什么袁绍宁愿采用奸佞之辈郭图的意见也不愿接纳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现在,沮授跪在地上,屠刀悬颈,但他还是在想这个问题。
袁绍的大军溃败,自己来不及逃跑,竟被曹操活捉了。
曹操告诉他,如果我早一点得到你的辅佐,那么我早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既然如此,你愿不愿意归顺我呢?
沮授摇了摇头。
他不愿意。
他对曹操说,自己心系袁氏,一心向北,但他的心里实际上并不是这么想的。
当年,韩馥的一意孤行给了想要力挽狂澜的沮授一记重锤。
而袁绍对他的埋没和无视,更结结实实地扼杀了他那颗想要建功立业的心。
凭什么啊?
凭什么?
到底,凭什么?
公元200年,沮授被曹操问斩,时年不知道多少岁。
没办法,史书并没有记录这位绝代谋士的生年,史书只记录了他痛苦无比,惆怅难抒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