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政区划分上,河北地处宋辽、宋金两个民族政权的结合部位,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权国家。而宋辽、宋金的不断征战,又使河北之地成为当时双边争端的主要战场。
从总的趋势上看,北宋时期的河北,是宋辽、宋金征战的主战场。自960年太祖建立宋朝至1004年12月澶渊之盟签订前的四十年,河北地界战争绵延不断,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遭到巨大破坏。太祖统治之时,朝廷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全国,在其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下,宋朝与北方辽国修好,全力对付南方十国,除去几次小的军事磨擦,河北之地基本处于和平发展的状态。976年太祖去世,太宗继位,秉承太祖统一大略,着手平灭北汉政权,因辽助北汉,宋辽关系恶化,从此,河北之地成了宋辽交战的主战场。
978年宋太宗平灭北汉,第二年乘胜征辽,高梁河之役先胜后败。980年辽军南侵,太宗御驾亲征至河北大名,辽军不战而退,太宗赋诗“一箭未施兵马退,六军空恨阵云高”986年,太宗命三路大军北征辽国,史称雍熙北伐。由于东路将领贪功冒进,导致三路大军会师幽州的战略失算,战争再次以先胜后败结束。
北宋后期,随着北方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女真在东北建立金朝,势力不断向南发展,太祖举旗反辽的斗争更加激烈,金兵先后攻克辽黄龙府、东京、西京,乘胜又于1122年正月,夺取中京,遂下泽州,金朝势力进驻河北。从此河北成了宋辽金三方交争之地,至1127年北宋灭亡,河北之地全部纳入金朝版图。
另一方面,在北方受战乱严重破坏的同时,南方经济却迅速发展,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上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以河北路为代表的北方由作为国家“根本之地”的重要地位退降为军事战略要地。自太宗始,宋朝就把河北作为战略要地来经营,设立瓦桥、益津和高阳三关,派将门之子杨延昭把守,史称杨六郎守三关。981年在遂城之梁门寨置静戎军,于遂城本地置威虏军,时号“铜梁门、铁遂城”为了阻挡辽军南侵,宋朝还在东塘水和西塘水之间设立保定军。雍熙北伐失败后,太宗对辽政策转攻为守,采纳大臣的建议,在保定至沧州一线大修塘泊淀寨,储水为塞,置“九十九殿、二十六寨”又在保定以西至太行山一线广植榆树,构筑针对骑兵的防御林带,河北中部地区就成了宋朝的北塞之地,屯田、保寨、植树成为其经济军事发展的主旋律。
为了巩固河北的战略地位,宋朝出内库缗钱十万,修固大名城。大名本是宋代“南北津途咽喉之所寄”,寇准称之为“北门锁钥”,庆历二年将大名府升格为北京。《宋史·兵一》:“北京为河朔根本,宜宿重兵控扼大河南北,内则蔽王畿,外则声援诸路。”朝廷在大名派驻重兵守卫,以英宗治平二年为例,当时全国总兵力116万,而河北有战卒30.1万,占全国兵力的26%,而北京大名则驻军5万,成为北宋在北方的重要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