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李渔戏曲理论的特点有哪些(李渔的戏曲理论)

时间:2024-01-02 08:44:16阅读:

李渔戏曲理论的特点有哪些(李渔的戏曲理论)

李渔,字笠鸿、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定居于杭州西湖,因自号湖上笠翁,人称李笠翁。李渔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自幼爱好戏剧,考上秀才后,几度乡试均落选,从此绝意仕途,自蓄家妓,排演戏剧到各地演出。他自己则亲自参加剧本的编写和排演,积累了丰富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的实践经验。所著《闲情偶记》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书,包括烹饪、建筑、园艺等等。其中“词曲部”和“演习部”属于戏曲理论。“词曲部”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谈剧本创作,“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导演演出。近代有人将其单独刊印,称《李笠翁曲话》。

元明以来的戏曲理论大都从音律入手,而李渔把结构提到首位。他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又说:“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表明了他对戏曲特征有独到的认识。他还从作家处理生活素材的角度,指出戏曲结构有两个特点,即一要针线紧密,二忌头绪繁杂。《词曲部》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

结构的谨严有赖于内容的精练。故李渔在“结构第一”之后紧接着提出“立主脑”的问题。他说:李渔还很重视传奇的创新问题,“脱窠臼”要求剧作家在创新上下功夫,反对抄袭和模拟。但创新不等于主观臆造,“戒荒唐”指出所写的事应该合于人情物理,“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特别是在“审虚实”中,李渔提出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处理,以及典型化等问题,有些意见是相当精辟的。如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他认为好的剧本,人物应有鲜明的性格。而要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要注意语言、行为的个性化描写,还要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但李渔对虚实的认识又存在着片面性。他认为写历史题材必须真实,写现实题材则可以虚拟和假托。这种把虚实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对的。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