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宋太宗是个什么样的人(宋太宗是个什么样的人?毛泽东:不择手段,急于登台,且无能)

时间:2024-01-30 10:44:50阅读:

宋太宗是个什么样的人(宋太宗是个什么样的人?毛泽东:不择手段,急于登台,且无能)

北宋第二任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好坏参半,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至于那些好的冠冕堂皇的话就不说了,我们说一些宋太宗的三大槽点。

很多人认为赵匡胤的死,赵光义脱不了关系关于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一点,争议很大,因为他是在哥哥离奇暴毙后上位的。而哥哥赵匡胤暴毙后的那个晚上,只见过一个人,那就是弟弟赵光义。

此事,记载于《湘山野录》。

书中说,那一晚,弟兄俩在屋中,没有任何其他人。

宫女和太监们,从外面可以看见灯光照出的影子,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时而在躲避什么,而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玉斧碰地的声音传得很清晰。

而且,外面的人听到了赵匡胤的喊声:好为之,好为之!

后来,两人继续喝酒,赵匡胤睡了后,鼾声如雷。五更时,皇帝赵匡胤驾崩了。

书中没有说明,当晚赵光义走了没有。

从书的记载看,还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大臣们瞻仰太祖遗容时,发现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看《湘山野录》很难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说是赵光义下的手,无论是投毒还是用斧头,宋太祖的面貌为何没有受到影响?如果说不是赵光义下的手,那么,那一晚上的特殊情况,赵匡胤离奇死亡,又如何解释?

后来,有很多世人、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有关。而对《湘山野录》的部分内容持怀疑态度。

为赵光义洗白的人和证据给赵光义洗白的一个重要人物叫赵普,这是赵匡胤曾经的宰相。

据说,赵母去世时有个“金匮盟约”,现场在的人有四个,分别是,赵母、赵匡胤、赵光义、赵普。

说赵母和赵匡胤谈起了后周的覆灭,认为皇帝小是重要的原因。所以,赵母坚定地让赵匡胤同意:老大死后,由老二赵光义继承皇位,其后由小弟弟赵廷美继承。

问题是,赵母和赵匡胤已经死了,只剩赵光义和赵普了。只要赵普做伪证,再也查不出实情了。

给赵光义洗白的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开封府尹+晋王=储君”,而恰恰赵光义就是开封府尹+晋王。既然是储君,就没必要下手了。

给赵光义洗白的还有一个后世的人,他叫司马光。

在司马光写的《涑水记闻》中记载了一个事情:说皇帝驾崩的时候,赵光义不在,没有弑兄的恶劣行为。皇后打发太监去请皇子赵德芳,太监自作主张请了赵光义来,因为储君是赵光义。于是,赵光义登上了最高的政治舞台。

总之,赵光义的上位疑点重重,同时却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其合理性。

赵光义上位后发生的事情赵光义上位后的前十年里,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赵光义第一时间改了年号,一般来说要等到来年年初再改,他好像等不及了。

三年后,宋太祖儿子赵德昭自杀身亡,年28岁。

五年后,宋太祖剩下的唯一儿子赵德芳病逝,年23岁。

八年就,按照“金匮之盟”将来担任皇帝的赵廷美病逝,年仅38岁。

如此一来,赵光义的皇位只能传给儿子了,因为“金匮之盟”规定的接班人都死了。

本来,很多人看到一些洗白的证据之后,感觉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没关系,但这几件事情的发生,让人们的议论增多。

《宋史太宗本纪》中写道: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

啥意思?如果宋太宗没有提前改年号,如果没有贬官弟弟赵廷美,导致死亡,如果没有侄儿赵德昭的自杀,如果赵匡胤的宋皇后死后按照皇后葬礼埋葬,或许后世就没有各种议论了。

是的,从这些来看,赵光义有点腹黑了,这些事他很难脱开关系。

看到《宋史》这里,毛泽东写了评语: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宋太宗上位前后,充满着种种说不清楚的问题。

这是他最大的槽点。

宋太宗是个小心眼,有时候对于儿子,都有点警惕三分。

在弟弟去世,两个侄儿去世后,貌似宋太宗没有任何的传位后顾之忧了,因为只能传给他自己的儿子了。

不过,赵元佐很正直,看到叔叔早期被父亲来回整治,非常看不下去。也曾积极营救,但没有成功。

当赵廷美死了后,赵元佐得了一场大病,精神也有些问题了,曾放火焚烧宫院。

最后,赵光义将这个大儿子贬为庶人。

如此,赵光义的次子赵元佑成了接班人了,并且在公元986年封为了开封府尹,这就是个明确的信号了,这小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这样说吧,赵元佑的能力是有的,脑子也正常,情商也不错,可是,某一天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

查来查去,发现一个问题,是赵元佑的妻妾们争风吃醋导致的,宠妾张氏本来要毒死赵元佑的正妻,结果误毒了丈夫赵元佑。

赵元佑的去世,让赵光义很伤心,悲痛好多天。

后来,在寇准等人的建议下,接班人选择了赵元侃,此子后来改名叫赵恒。

赵恒被立为接班人后,太宗大赦天下。

看到立的太子如此受欢迎,宋太宗有些酸了,召集寇准前来,说道:四海之内心属太子,欲置我于何地?

寇准开始发挥三寸不烂之舌,耐心劝导,两人还在一起喝了酒,大醉之后这事才放下了。

毛泽东看到这一段时,曾做了评语:赵匡义小人之言!

很明显,对宋朝第二位皇帝,伟人是死活看不上的。

关于立储前后的相关事宜,也是赵光义的一个大槽点。

此君,一直在追求成为明君,但确实不是明君。

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哥哥差,赵光义上台之后,开始了多次的亲征。

还别说,收获还是有的。

刚上任,就利用一些手段,逼迫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归降。上任第二年,征讨北汉,获得成功。

但是,他膨胀了,以为自己和哥哥一样,具有开疆拓土的超级能力。甚至,他想证明自己比哥哥、柴荣还强。

于是,他在战胜北汉之后强征北辽,不管将士们的疲乏,也不管各种激励和表彰,还不管各种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他以为,可以摧枯拉朽般征服北辽,夺回燕云十六州。

但是,一个高粱河战役,就将宋太宗打回了原型,大败不说,还腿上中了两箭,差点回不来了。

看到《宋史》中赵光义在高粱河战役的表现,毛泽东评价道:此人不知兵!

后来,第二次北伐大辽,一样失败。不仅如此,他派人征讨西夏时也失败了,征讨交趾也没能获得成功。

一切说明,他没有赵匡胤那种带兵能力,也没有那种战略眼光。

看到这里,伟人毛泽东很不客气地写下了一句评语:但无能!

是啊,宋太宗不是一个如唐太宗般的英主,他的一生充满着各种槽点,皇帝哥哥的去世、他的突然上位,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他的弟弟、两个侄儿的英年早逝,也不像是一个个的巧合。

他的浅浅的军事指挥能力,让人只能说一句:政治手腕不低,军事能力不高。

热点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