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积极引进人才,一边助推学院更名大学,一边兴建高校,福建高校、学科布局建设,迎来高光时刻?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高校建设新布局6月6日,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福建工程学院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
此外,据福建日报等媒体报道,闽江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更名“大学”事宜也在推进中。
更名虽不容易,但福建这几年已有多所院校进行更名转设。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更名不仅仅是改了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办学层次的提高、实力的提升、内涵的丰富,关系着学校的招生录取、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在多所学校推动更名的同时,福建多地推进大学的合作办学,新建大学、扩建校区等。这更是大动作。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目前有包括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兰州大学莆田国际校区、福建医科大学湄洲湾校区、阳光学院滨海校区、福耀科技大学等10多所新校区新启用、正在建设或筹建,这其中包括与“双一流”高校合作“跨省办学”高校、本省高校“跨市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斥巨资筹建新高校。
福建省会福州市,近年来在高校建设布局中有两个“重头戏”,一个是打造福州滨海新城大学城,另一个是建设福耀科技大学。
拟在滨海新城打造的福州第二座大学城,初步计划引入16所省属职业院校,形成师生规模约10万人的教育产业片区。
由于厦门大学福州校区尚没有最新消息,目前入驻滨海新城大学城分量最重的当属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这是落地福州的首个985大学,完成了福州985高校“零”的突破。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2019年启动建设,2022年10月工程项目正式落成。2022年12月5日,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正式启用。
如果福州市滨海新城大学城建设推进顺利,福州市将有两个大学城承担起人才建设、储备的功能。
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先生捐资100亿元创建,占地1200多亩,选址在福州高新区南屿流洲岛,与高新区的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邻。今年6月份,据媒体报道,福耀科技大学34座楼栋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核心教学区、生活公寓区、体育共享区均处于项目装饰装修阶段,预计年内竣工交付。学校预计2024年招生。
福耀科技大学提倡“双导师制度”,一方面是校内老师理论科研教学,另一方面,企业派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生实践技能,这也是选址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邻的原因之一。曹德旺说:“福耀科技大学将来的大学,要能够代表工程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融合,高等教育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除了福州,厦门也在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工作,大力培育与厦门市产业需求相关的人才。
上述厦门市教育局回复的函中,提到厦门市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格局:与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南京理工大学厦门数字信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厦门教师培训基地、海峡两岸教育宏观政策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鼓浪屿音乐研究中心等项目;与四川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落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厦门研究院等项目;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签署合作协议,涉及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研究院建设等内容。
为什么这样做?函中说,通过推动引进境内一流高校落地举办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应用型学科院所,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助力高校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急需人才。
厦门目前已构建“群鹭兴厦”人才矩阵,包括“金鹭”高层次人才、“银鹭”产业紧缺人才、“青鹭”青年人才、“新鹭”优秀毕业生人才、“飞鹭”柔性引进人才、“归鹭”国际化人才等,覆盖各层次各领域人才群体。
除了向全国广纳贤才,产学研融合,加快本地培养服务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多位科学家来闽挂职6月份,白鹭洲知政报道,多位知名理工科学者专家跨省来福建挂职。
挂职的学校为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
姜潮,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党委常委、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机械与运载工程,挂职任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
夏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黑格尔院士的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生物分子响应性纳米孔道等,挂职任福州大学副校长。
王厚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卓越科学家,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学,挂职任集美大学副校长。
李忠伟,石油大学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智能处理及应用、光学及多手段融合与海岸带、海洋数值预报与云计算,挂职任厦门理工学院党委常委、产业研究院院长。
4人皆有理工科学术背景及杰出的研究成果,均系中青年科学家。
2022年11月,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高等教育十年发展规划》,政策明确指出,“对接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强集成电路、数据安全、工业软件、生物医药、动力电池、化工新材料、电动船舶等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理工科,与“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产业密切相关。《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七大重点领域。
更多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的到来,将为福建高校相关理工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福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四大经济做大做强做优须解决急需紧缺人才问题厦门海洋高新区空间意向图2021年厦门两会期间,民建界别曾提交提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亚洲顶尖水平海洋大学的建议》。
建议认为,福建尤其是厦门是我国海洋科技教育的高地,汇聚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众多的教育科研机构,但是由于机制体制隶属关系等障碍,未形成合力,且海洋类学科和专业布点分散,整体优势发挥不够。
建议提出,独立组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大学是福建建设海洋强省的迫切需要,也是福建高等教育补短板的要求。从福建全省范围看,厦门的海洋教育科研资源丰富,最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亚洲顶尖水平的海洋大学的条件。
2022年11月18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高水平职业类型海洋大学建设。
正推动“双一流”建设从全国高校布局来看,北上广以及南京、成都、西安、武汉等地拥有最多的顶尖高校,全国“双一流”高校数量排名TOP10,福建未有一市上榜。
据媒体分析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定格了如今的高等教育“基本盘”,直辖市、省会城市获得教育资源多。后面2000年大学合并浪潮虽然也产生了影响,但基本格局没有大变化。
在这次大调整中,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厦大多个院系被调整,和其他大学院系合并成立新的大学,或者并入其他大学。
全国“双一流”高校数量排名TOP10福建、北京、江苏、山东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因经济较发达,教育资源也丰富。受早期经济发展格局影响,北方城市哈尔滨、天津等也有延续下来的教育优势。
2022年全国GDP百强城市榜单,福建6市上榜,分别是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宁德、龙岩。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双一流”高校数量前10城市,没有福建的城市。教育资源的配置,亟待加强。
赋予厦门大学自主权,自主确定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推动福州大学做大做强化学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建造、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学科群培育国家一流学科。
支持华侨大学建设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学学科。
福建医科大学建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
福建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
集美大学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学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建设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目前,福建省教育厅资料显示,福建有5所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所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111个,进步巨大。
通过增加本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为跻身教育大省加分,但教育强省建设道阻且长,仍需不断努力。
产学研融合发展,还要补短板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打造“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加大重要产品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六四五”产业新体系是指六大主导产业、四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
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人才需要高校培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丁长发教授表示,产业要发展,核心是人才。面对发展“六四五”产业的人才需求,一是靠本省自己培养,二是要吸引人才。福建高校在自己培养产业亟需人才方面,目前尚不足以解决市场人才紧缺问题。吸引人才、育引杰青,需要更大经济投入,以便像深圳一样快速形成人才集群,进而形成精高端产业带。丁长发认为,福建高等教育要加强学科布局,以更好适应经济产业发展。
以石油化工产业对应福建高校学科教育统计,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化工学院仅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代农业方面,仅有福建农林大学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于冶金产业,福建省没有一所高校有这方面的专业院士坐镇。而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学一所学校就有60位院士。丁长发说,相比之下,福建面对“六四五”产业的高精尖人才需求,目前还没有达到可观的水准。
“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丁长发说,“精准引进紧缺高尖端人才,是福建转型教育大省的关键举措。产业是一个省份的软环境,产业发展起来才会吸引更多人才。”发展“六四五”产业的高精尖人才需求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仍需要投入更大才能促使福建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船”
丁长发认为,福建高校发展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在真金白银的加持下,福建高校产教融合会发展地越来越好。
2022年,福建省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02.93亿元,教育支出1222.27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0%,这个数字已经不少。而2022年深圳一个市的教育支出就有965.3亿元,且在各项支出中占比最大,占财政支出比重21.1%。深圳市发展教育的决心和执行上都是“佼佼者”,可以说是正在“拼命”发展教育,拼命建大学。
从福建近期频频动作看,福建正在不断发力,弥补短板。
期待福建成为教育大省、教育强省,不断推动福建高等教育与福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